蓬莱: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

蓬莱: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

来源:牛永志    范亚男   发布时间:2015-12-23 12:09:11 

据史料记载,早在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以登州港(今蓬莱)为起点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与周边邻国的交流发展。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蓬莱,哪些现存史迹见证了曾经的辉煌?海上航线的畅通,又为对外交流发挥哪些窗口作用?让我们走进蓬莱,抚今追昔。
古城登州因港而兴
蓬莱水城古称登州港,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北端。早在隋唐时期,登州港就与明州、泉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
宋庆历二年(1042年)设“刀鱼寨”,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蓬莱水城,水城内的蓬莱阁在此期间也逐步扩建,继而名声大振,蓬莱水城及蓬莱阁作为一个整体,完整体现了古代登州港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登州古港亦成为国内仅存的对外港口遗存,并沿用至今,这也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实物基础。
在蓬莱阁上,能够见到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蓬莱阁普照楼,这是古代登州港中为航船夜间行船导航用的航标灯塔。现有可查阅资料表明,登州港是历朝历代东渡日本的主要出海口。日本、朝鲜的遣唐使多由此登陆,前往唐都长安。当时的登州港,呈现出“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繁荣景象。

拓展航路繁荣贸易
山东半岛沿岸的造船业发展历史悠久。战国时,就开辟了以登州为主要港口的北方航海路线。优越的地理条件和频繁的港航活动,使航线在秦朝时延长到朝鲜半岛及日本。
《三国志》里明确记载了曹魏时期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往来线路,“循海岸水行”至倭国“女王之所都”,将古登州地区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逐岛航行的路线完整地呈现出来。
唐代,登州设立后,蓬莱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更进一步显现。《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述唐代中国与周边各国交流的主要交通路线有7条,而海路只有两条,其中一条就是由登州出发,联系新罗和渤海国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即从蓬莱出发,通过庙岛群岛岛链,连接辽东半岛,转至朝鲜半岛的航线。这条航线又被后世形象地称之为“登州水道”。
宋代以后,登州港及登州水道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苏轼在《登蓬莱阁记》中记载了登州港当时的盛况,“登州蓬莱阁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黑豆数点者,郡人曰:‘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到了明代,由南京、北京等地至山东半岛,再从登州出海,水陆兼行,只需三天便至朝鲜,是明代初期最为快捷的路线。
海商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官方交往最早见于《汉书》。其中记载汉代于朝鲜设立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且“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经登州港中转的日本“遣隋使”5批、“遣唐使”有6批,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等国经登州中转的朝贡使团有百余批。
北宋初期,登州港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至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高丽使节、学者、僧侣等来华有33批,宋朝遣使去高丽则有10批。
到了明代,明太祖定“和买”之策,不再用朝贡贸易的形式进行,而以价购进,遣明使的作用则发展到“使即商”了。当时,中朝两国贸易往来的物品种类十分丰富。这段历史《朝鲜通史》中有记载。
作为重要的海外交往中转站,日本、朝鲜遣使的大量拥入,使登州成为北方海洋文明的传播中心。明代郑梦周、李崇仁、郑道传、权近、李稷、吴允谦、李民宬、全湜、金尚宪、高用厚、崔有海等朝鲜使节都留下了有关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等内容的诗词,这些诗词与反映海神信仰的妈祖、龙王等道教文化一起,逐渐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并深刻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