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简介
外形特征
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部是口腕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中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
生长繁殖
海蜇的生活周期历经了受精卵→囊胚→原肠胚→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体→蝶状体→成蜇等主要阶段。除精卵在体内受精的有性生殖过程外,海蜇的螅状幼体还会生出匍匐根不断形成足囊、甚至横裂体也会不断横裂成多个碟状体,以无性生殖的办法大量增加其个体的数量。
习性
生活习性
海蜇的运动主要靠内伞的环状肌有节奏的舒张和收缩。环肌收缩时,将伞体下腔的海水挤压出去,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蜇体朝伞顶方向前进。海蜇的运动昼夜不断,成体在静水中的游泳速度4米/每分钟~5米/每分钟。由于海蜇游泳能力弱,大风、潮汐和海流等对其水平分布有一定影响。但海蜇具有发达的水管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所以能在不同水层作垂直运动,风平浪静的黎明和傍晚,多云的白天常游到水域上层;大风、暴雨、急流、烈日和夜晚多游水域下层。
海蜇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2℃,适宜水温20℃~24℃;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8~32,适宜盐度18~26。喜栖光强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环境。
栖息环境
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尤其喜居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厘米~20厘米,有时也达40米。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和俄罗斯远东海域。中国沿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部湾的广阔海域都有海蜇分布。
食性
海蜇在浮浪幼虫阶段不摄食,至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幼虫时才开始摄食。触手是捕食器官,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碟状幼体具有1个方形口,摄食小型浮游生物;随着生长发育口腕形成,大约发育到伞径20毫米时,中央口封闭,为幼蜇。幼蜇至成长为成体阶段的摄食,是以口腕和肩板上出现的许多吸口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其饵料种类很多,主要为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和其他浮游动物幼体。
繁殖习性
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营浮游生活的有性时代和营固着生活的无性时代水螅型,两种生殖方式互相交替进行,即所谓世代交替生殖。
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从秋季至来年夏初的七八个月时间,螅状幼体能以足囊生殖,即足囊萌发出新的螅状幼体。当水温上升到13℃以上时,螅状幼体以横裂生殖(无性生殖)方式产生出有性世代的碟状幼体。初生碟状幼体2毫米~4毫米,营浮游生活。在自然海域经二三个月生长后成水母成体。
避险能力
由海浪和空气摩擦面产生的次声波冲击听石,刺激着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使海蜇在风暴来临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得到信息,从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学家们曾经模拟把海蜇的声波发送器官做试验,结果发现能在15小时之前测知海洋风暴的信息。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