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
为漳州“海丝”申遗“鼓与呼”
早在2002年,市政协就开始了对漳州“海丝”的关注与坚守。十二年来,政协始终将发掘和保护漳州“海丝”文化作为履职关注点,积极为漳州“海丝”申遗工作奔走呼吁、出谋划策,努力发挥政协力量,让漳州“海丝”在世界舞台上再度闪耀光芒。
漳州对“海丝”申遗的重视缘于政协的不断建言献策。2008年政协文教卫体委在收集、整理、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了多份关于加强漳州海商文化研究、 支持漳州“海丝”申遗的建议,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和媒体对漳州“海丝”的关注。2010年,市政协常委会把漳州“海丝”申遗工作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向市 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漳州参与申报“海丝”始发地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案》,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将“海丝”申遗工作纳入漳州“十二五”规划。
除利用各种平台为漳州“海丝”献言献策外,市政协还积极通过举办论坛、实地视察、编撰丛书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弘扬漳州海商文化,推动申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 展。2009年和2011年,政协先后主办了两届“海商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漳,共同探讨“海丝”的保护及申遗事宜。为了解漳州“海丝”遗存 史迹的保护情况,从2010年至2013年,市政协多次组织部分常委和委员,深入龙海、平和、华安等县(市),视察“海丝”文化遗址保护情况,推动基层党 政领导重视“海丝”申遗工作,切实保护“海丝”申遗的文物本体,保障“海丝”申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13年以来,市政协还着手组织编写《中国“海丝” 文化·漳州篇》丛书,预计2014年内可逐一出版发行,再为漳州“海丝”申遗添砖加瓦。⊙本报记者陈铃清
主动对接加快融入
随着国家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漳州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自去年以来,我市便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福建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漳州对台、港口、生态优势,以“政策沟通、道(航)路联通、贸易畅通、 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目标,发扬大航海时代敢拼会赢精神,以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为主线,进一步规划好、保护好、开发好沿海区域,在载体、产 业、港口、贸易、文化、往来等方面先行先试、扩大开放,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海丝节点城市和先行示范区”,以此融入国家战略。
现已初步梳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31个,其中包括克拉克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东南亚风情文化创意园、东山海洋文化博物馆、新加坡海洋城、马来西亚伟成棕榈油等,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
为充分发挥漳州对台优势和特色,两岸携手共创“新丝路”,我市持续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继续抓好古雷石化产业园、漳州台商投资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古雷石化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做到优势互补、携手共赢。
伴海而生、依海而兴、拓海而荣。漳州头戴“海丝发祥地”的璀璨光环,承借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和煦东风,满怀着信心与希望,坚定地走在21世纪“新海丝”发展之路上。
⊙本报记者陈铃清
此后,漳州“海丝”申遗工作便始终以“规划、立法、保护、研究”四位一体为特征持续向前推进。
为巩固“海丝”申遗成果,我市先后投入370万元,用于对3处遗产点进行环境整治与保护设施建设,并划定其保护范围、树立新的标志说明牌。从2012年 起,我市开始着手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省政府现已正式将该管理办法列入2014年立法预备项目,从法律层面予以 保护。
同时,为继续挖掘富有漳州特色的“海丝”文化,我市积极做好对“海丝”文物的征集、考古工作,目前,已征集到文物108件,其中漳州窑外销瓷器精品47 件,贸易货币“番银”61枚,绝大部分为国家一级文物。今年9月,国家水下考古队在漳州海域的半洋礁二号及杏仔发现了两处沉船遗址,瓷器散落面积约200 多平方米。目前,考古还在进行中,这必将成为“海丝”航线的又一有力证据。
为营造“海丝”申遗的良好舆论环境,我市邀请新华社、人民网等权威媒体来漳实地采风组稿,并围绕“文化遗产日”等重大活动,在《闽南日报》、漳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发“海丝”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漳州历史文化魅力。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