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早期的南极考察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2:13:48 

今年是国家海洋局成立50周年,也是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30周年。作为南极考察的一名“老兵”,回顾早期的南极考察历史,难以忘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极考察的关切。邓小平“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分别为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题写站名。难以忘记全国各界对南极工作的支持。更难以忘记南极考察事业的创建者、开拓者和耕耘者。

当年建站当年越冬

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准备1984年11月出发,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组织起考察队伍、准备好建站和各种必备物资是非常不容易的,准备工作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执行首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是海洋局的“向阳红10”号考察船和海军的“J121”打捞救生船,当时我国还没有适合在冰区航行的破冰船,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的地点选在南极半岛北部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船要横穿赤道、经西风带再向南到达目地的。考察船出发的那一天,我跟随武衡主任去上海码头送行,码头上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1985年2月10日,以武衡为团长的赴南极代表团成行。代表团成员有海军副司令杨国宇、海洋局副局长钱志宏、气象局副局长张基嘉等,我是武衡的秘书,有幸作为工作人员随同前往。对于武衡和杨国宇两位70岁的老人,要乘飞机去南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得先从北京飞到美国,再飞到阿根廷、智利,然后乘智利空军的“大力神”运输机到达乔治王岛。代表团顺道对经过的国家进行了正式访问。

2月17日,我们来到了智利最南端的城市—彭塔阿雷纳斯,在那里等待飞往南极乔治王岛的飞机,由于乔治王岛的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有时要等几天甚至更多的时间。还好,第二天就收到智利空军可以起飞的通知。“大力神”大型军用运输机性能好,运输力强,适合在恶劣条件下的飞行。为了让代表团客人坐得舒适一些,机舱内的座椅重新做了调整,这都是我驻智利使馆安排的,大使和武官也陪同飞往南极。

飞行约3个小时,我们就看到了乔治王岛上的茫茫雪山。长城站离智利站不远,仅几公里的距离,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与智利站紧邻。飞机降落后,考察船、队总指挥陈德鸿和队长郭琨向代表团报告了航行和建站情况,最后请示武衡主任:此站越冬条件已具备,可否留下七八个人越冬?事关重大,站上柴油够不够、食品是否充足、设备怎么样?遇到问题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武衡需要思考和了解。

2月19日,在新建成的考察站主楼餐厅里举行晚宴,队员们回想起远离祖国后经历的千辛万苦,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祖国的首肯,心情无比激动,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新建成的长城站基本达到了越冬条件,武衡同意当年越冬,颜其德为越冬队长,他也是曾被派往国外考察站的科学家之一。2月20日,长城站上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群策群力建中山

我初到南极办时,南极办正在做筹备第三次南极考察工作,其中一项是改装“极地”号船,郭琨让我和万国才(后南极办总工)以及海洋局装备司的领导一起负责这项工作。“极地”号是1985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从芬兰买的一艘旧货船,需要改装和大修。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就是要乘改装好的“极地”号船去长城站。

1986年下半年,组队和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主要任务是扩建长城站和完成诸多科考项目。总指挥是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钱志宏,队长是郭琨。国务院领导对此次出航十分重视,李鹏、宋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体队员和船员代表。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从青岛出发,改装后的“极地”号首次航行赴长城站。

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是我带队乘飞机去的,副队长是秦大河,他就是后来著名的1990年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6人的中国代表。在度夏期间,我驻智利大使邀请了驻南美6个国家的大使和夫人到长城站做客,我们盛情接待。时值长城站建站3周年,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带团赴长城站进行视察并庆祝。度夏任务完成后,度夏队员回国,留下越冬人员,秦大河为站长。

1988年6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外交部、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会签的《关于在南极大陆建立我国第二个考察站的请示》上报国务院。7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个请示。武衡主任提议: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也为了吸引海外华夏子孙参加南极考察,第二个考察站叫“中山站”怎么样?这个建议得到大家一致赞成。为此,民革中央十分重视并作出决定:在即将建成的中山站设立中山纪念堂,并送孙中山先生的半身铜象。11月,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乘坐“极地”号从青岛出发,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老先生亲自去青岛送行。那时屈老已90多岁,在青岛码头的欢送会上,武衡主任搀着屈老坐到主席台中央。当时,我感触很深。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关切,中国有句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肯定会兴旺发达。送走“极地”号返京时,罗钰如老局长不愿坐火车软卧,非要乘我们的吉普车走,那时罗局长已70多岁,仍然在为南极事业奔走。

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兵分两路,一路乘“极地”号船建立中山站,总指挥陈德鸿、考察队长郭琨、船长魏文良。另一路由南极办条件保障处处长刘书燕带队乘飞机前往长城站,我则留在南极办主持工作。

“极地”号船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到达东南极的普里兹湾。在建站过程中,由于船舶停泊地点离南极冰盖边缘较近,冰盖边缘发生冰塌,巨大的海浪对“极地”号船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在家及时将这些情况上报了国务院。1989年2月,中山站初步建成,和长城站一样,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留下南极办副主任高钦泉,任中山站越冬站长。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回国后,“极地”号船船长魏文良由于出色的表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南极精神励后人

在我国的南极考察活动中,历次科考队员和船员为国争光、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有很多。我亲历的有两件:

四次队,长城站。某日傍晚,外面刮着大风,队员们正在大厅吃晚饭,突然有人跑进来大喊:船要被刮跑了!所有队员立刻放下饭碗,冲向码头,抓住系船的缆绳,前面的人已经站在了冰冷的海水里,和大风对抗着,直到驾驶员将水陆车开来,才把船拉住并拖上岸。

七次队,中山站。2月中旬,冰情严重,“极地”号船始终不能接近中山站。为了“极地”号船的安全,2月底前必须撤离,站上的燃油如果得不到“极地”号的补充,中山站就要关站。一天,西风起,海面固定冰破裂,魏文良令“极地”号穿过密集浮冰,尽量和中山站靠近,直到距离1000多米,决定由站上的队员和船上的船员踩着密集的浮冰铺设连接站和船间的输油管路。这项工作很危险。没有动员,队员们围上来,纷纷要求参加铺设浮冰管路的“敢死队”,场面令人感动!

1994年初,国务院机构调整,撤消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其职能由国家海洋局履行,南极考察办公室由国家海洋局代管变为直接管理。之后,我国又开展北极考察,南极办也改为极地办。

30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极地考察在规模、能力、水平上得到了极大提高。极地考察工作是我国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地考察工作者应为振兴我国的海洋事业、实现海洋强国梦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