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察队7月31日遇到浮冰以来,“雪龙”船驾驶室里就多了4个轮流值班专门“看”海冰的人。他们是本航次海冰组的队员,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雷瑞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田忠翔、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庆凯和太原理工大学的刘磊。
“雪龙”船驾驶室视野开阔,是船上观测瞭望的最佳位置,平时也常有队员到驾驶室去看海冰、拍照片。而他们4个人“看”海冰的方式与一般人不同,他们不关注由白雪、融池、海冰构成的画面是否美丽,而需要“看”出视野范围内浮冰的大小、浮冰占海面比例、融池的多少、冰脊的多少、海冰的厚度,甚至要看出是一年冰还是多年冰等许多不同的参数来,并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记录。
雷瑞波说,他们这是在进行海冰的人工观测。“观测的结果将给所有的研究人员(包括本航次的研究人员)共享。德国汉堡大学每年都会来要我们的观测记录,而他们在巴伦支海的观测数据也会无偿提供给我们使用。”
其实,近几年卫星遥感等海冰观测技术发展很快,本航次考察海冰组在船上安装了光谱仪、海冰形态观测系统(含摄像机、录像机等)、电磁感应式海冰厚度观测系统等,可以连续不断地开展沿航迹的海冰形态采集、海冰厚度走航自动观测等,可为什么还要进行人工观测呢?
雷瑞波表示,卫星遥感或精度不够或覆盖面狭窄,很难给出海冰的细节信息。比如融池的多少,通过卫星遥感就测不出来,这就需要现场的人工观测进行必要补充。近年发展起来的冰海耦合模式模拟结果也必须要由地面的现场观测来验证。而走航仪器设备自动观测记录也存在误差,无法将融池、冰脊的情况记录下来,因而也需要运用人工观测记录的数据资料来对它进行解读、支持和补充。因此,“自我国开展北极考察以来,每次到了浮冰区都要安排队员进行人工观测值班。”多次随船进行南北极考察的雷瑞波说,“当然去南极也需要值班观测,只不过时间短,只有三四天而已。”而北极的值班时间较长,通常都在1个月左右。值班人数上,每次都不一样,多时七八人,少时三四人。今年是4人值班,每人每天要值班6小时。再过几天到了清水区,就不用值班了。
人工观测就难免会主观,并受到个人经验、能力的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极地专项办公室对国际气象组织和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关于海冰人工观测的规范要求进行了“汉化”,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极地专项《海冰人工观测技术规范》。观测人员只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观测,并在刚开始时由有经验的观测人员带领,一致性的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当记者问道,北极经常出现大雾天气,是不是能见度不好时,就不用值班了?雷瑞波回答说:“不是,观测值班照常进行,不过需要在记录表上注明一下。”
虽然海冰人工观测不需要长时间盯着不动,半个小时观测记录一次就行,但由于他们4人都有其他考察任务,像雷瑞波要布放冰浮标,田忠翔要测量海冰厚度、协助开展走航探空气球释放,王庆凯要进行冰芯采集,刘磊要进行冰浮标集成技术支持,因此他们还是挺累的。本航次雷瑞波他们布放了37个冰浮标,他值的又是零点到早上6点的班,其中辛苦不言自明。在长期冰站作业时还好说,不用人工观测值班。短期冰站作业时,就会非常忙碌,白天要布放冰浮标等,晚上还要观测海冰,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时实在困了,就在驾驶室眯一会儿,告诉驾驶员到时间了就叫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