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海岛兴衰记

——东极岛见闻

来源:兰圣伟   发布时间:2015-12-23 12:20:52 

东极岛档案 东极岛地处舟山群岛最东端,东至两兄弟屿接东海,南至黄大洋接洋鞍渔场,西至岱巨洋,北至嵊山渔场,陆域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共由28个大小岛屿和108块岛礁组成。其中庙子湖、青浜、黄兴、东福山为4个住人岛。1942年,“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即发生在这里,东极岛渔民冒死救护英国战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最近,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东极岛。片中,几个东极岛的年轻人离开故乡踏上旅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主题曲《东极岛之歌》和《平凡之路》更是引发无数人追忆故乡、感怀青春。
东极岛在电影里是一个虚构的故乡,而现实中的东极岛也在面临着同样的境遇:随着渔业资源的衰落,岛上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另谋职业,大量留守的老人和被遗弃的房屋成为岛上另一道风景……
“渔老大”风光不再 “那时候鱼多得很,一网能捞到60吨大黄鱼。”今年71岁的沈仁祥,回忆起当年的盛况,立刻变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作为曾经的“渔老大”,庙子湖村党支部书记王高表亦感受深刻:“当时什么鱼都有,渔民不用跑太远,就在东极岛周边也能捕到很多鱼。”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东极岛渔业资源优势凸显,渔民依靠出海捕鱼生活安逸富足。
王高表说:“上世纪70年代,渔民摇着小舢板,一网能打上来不少大黄鱼,但价格很低,每斤只有几毛钱;到80年代,大黄鱼还很多,收购价格涨到了每斤几元钱;90年代,大黄鱼急剧减少,收购价涨到每斤几十元钱;近十几年来,几乎见不到大黄鱼了,外海捕到的大黄鱼卖到了每斤几百元。”
时间在向前推进,价格在不断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少的收获,以及不断升级的渔船。
从木帆船到机帆船再到渔轮,“渔船越造越大,捕捞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渔场却越来越小,越捕越远,渔民只能跑到200多海里外的地方才能捕到鱼。”王高表说。过度捕捞,再加上港口工业污染加剧,近海鱼类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曾是舟山群岛内海产出的四大经济鱼类,如今内海已很难见到这些鱼的踪影。而曼氏无针乌贼作为当地的独有品种,则几乎绝迹。
如今的“渔老大”再无当年的风光,渔民们也开始告别海岛另寻出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出海,许多渔民选择离岛进城。每年11月份过后,岛上就只剩下故土难离的老人了。”王高表告诉记者。
此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舟山市采取“大岛建,小岛迁”的发展政策,避免在基础建设方面对众多分散岛屿重复投资。1994年后,岛上许多经济条件好、能力强的渔民开始陆续搬离小岛,到沈家门购房置业。目前4个岛屿上实际居住的人口锐减到3000左右,以至镇上的中学和小学也不得不停办。
岛上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岛上差不多上万人,现在都搬走了。岛上没有地,没法种粮食,鱼越来越少,赚不到钱了。”

废弃的村庄 《东极岛之歌》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东极岛/我们不会离开你/生是你的老百姓/死是你的小精灵。”这或许就是赤子之心的回归,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有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东福山岛在东极列岛的最东边,从庙子湖乘船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再沿着曲折的山路走几十分钟,就能到达大树湾石屋群。渔民们大概没有想到他们为了抵御台风而建的这种特有的石屋,今天竟成了东极最有特色的一道景致。
这是一个早已废弃多年的村庄。面朝大海,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石屋密密匝匝地向着贫瘠的山坡上延伸。走在狭窄的石板路上,那一栋栋傲然挺立的石屋,让人依然能感受到它昔日的荣光。门前的石凳已空无一人,或许昔日里,老人们就坐在上面翘首等待出海归来的儿孙。
不知道大树湾建于何时,经历过怎样的辉煌。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那场迁徙潮,打破了大树湾宁静的生活。由于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大多数人选择离岛上岸,大树湾开始走向衰落。
听说村里还住着一位叫阿根的留守老人,但我几经辗转也未能得见。孤独的留守者,不愿随子女到城里。岛上风再大、浪再狂、雾再浓、雨再多,那也是他赖以生存的家园。当地人说,东福山目前登记在册的人口有600多,而实际常年居住的只有200多人,有时候到了冬天就只剩下几十人。
一阵小雨过后,岛上升腾起淡淡的云雾。两只山羊和一只小狗悠闲地站在布满爬山虎的石屋顶上,它们俨然成了这里最后的主人。没有人知道大树湾的故事今后将如何继续,毕竟离开的终究要离开,留下的也终究还是要留下。或许只有静静的小岛和滚滚的波涛能记住和证明这一切。

老渔民的坚守 今年68岁的王金堂已经不再出海捕鱼,大儿子一家人常年居住在沈家门,小儿子今年28岁,现在到岛上开旅游车。
“东极岛周边没鱼了,从外海捕的鱼要到舟山本岛渔港交易,所以大儿子干脆搬到了沈家门。小儿子不愿意捕鱼,就在岛上开车,我现在就盼着他能早点结婚成家,当老人的没啥别的期盼。”王金堂站在山坡上,眼睛望着远方。
如《后会无期》中主人公所说:“我们要齐心协力,把我们的东极岛建设成海上丽江。”现实中的东极岛也开始将发展的目光转向旅游业。
“东极岛地理位置独特,岛礁资源、海域特色、渔家风情、海洋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去年,东极岛共接待游客13.38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东极镇党委副书记赵东盛告诉记者。
旅游业也吸引了年轻人回归的目光,他们就像候鸟一样,旅游旺季回到岛上,旅游淡季则再度离开。子不承父业,在东极岛已不鲜见。“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还有一部分人继承父辈的事业出海捕鱼;80年代出生的基本都改行了,不再出海捕捞。”东极镇渔业办公室主任吴茂军说。
为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国家海洋局正式批复同意建立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该保护区涵盖了东极列岛,总面积202.9平方公里,其中岛陆面积10.48平方公里,旨在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
此外,国家海洋局还拨付海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资金1050万元,地方配套250万元,修复庙子湖岛南岙的蟑螂码头和建设垃圾处理厂等设施。下半年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开展,东极岛的居住环境、生态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
“保护区的划定肯定会对渔民生活造成影响,因此保护区内划分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开发利用区,通过开展休闲渔业解决一部分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问题。”东极镇副镇长朱兵雷说,“几年来,东极岛海洋生态已经开始出现好转,设立特别保护区是关乎东极岛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实施增殖放流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东极岛周边海洋生态修复和资源恢复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舟山渔场再现往日繁荣景象才可能成为现实。”
更多上了年纪的渔民选择坚守,“我在沈家门住过,但还是觉得岛上舒服些,年纪大了,还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好。以后等岛上发展好了,年轻人也就回来了。”王金堂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