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洋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林瑞才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6:27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陆文化产生于躬耕垅田的农耕经济,而海洋文化则是发展于通过海洋的商业活动。500年前,海洋成为各国间往来的桥梁,世界上大国的崛起表明,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海纳百川”,海洋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包容和进取,其与大陆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海洋文化开放热烈,强调征服自然和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则保守稳重,信奉“天人合一”和故土难离。海洋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时候都代表一种先进文化。

一、厦门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1. 厦门与海洋文明的绵延

(1)厦门的先民以海为生,以海为田。厦门是闽南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的中心点,厦门的先民同于闽南的先民,属于闽越族,是百越民族的一支,善于用舟,习以水战,煮水成盐,凿木成舟。《山海经》中记载“闽在海中”,闽人“以海为田”,《厦门志》也记载古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田”的生活习性。

(2)航海大发现、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海洋文化足迹。据历史考证:一是明永乐年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上,就明确标明了船队曾经过中左千户所(厦门岛)。明初的《西洋朝贡典录》等也记载了由厦门浯屿出洋往暹罗等国的航线、更次等。至明末,厦门开辟了十余条往返于东南亚各国的固定航线,是东南沿海出洋商船盘验放行的关口和华侨出洋的门户。二是早在宋代,闽南包括厦门的陶瓷就经厦门港往澎湖转运南洋的“海上陶瓷之路”而外销世界各国。目前一些专家认为,在菲律宾发现的瓜形高式盒子和日本12世纪~13世纪遗址常见的白釉“玉缘碗”(唇口碗)就产自厦门。三是中国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大部分由厦门发出。

(3)中国早期大规模海上移民与厦门有着密切关系。公元1662年,明朝将领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率兵跨海收复被荷兰人侵占的台湾,并大规模移民开发。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厦门被迫开放,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而在此同一时期,华人开始大规模迁居海外,厦门成为福建移民海外的主要出洋口岸。

2. 厦门与海洋文化传承

(1)闽南(包括厦门)的海洋文化地位。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闽南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甚至旅美学者苏文菁教授在《闽、闽商、闽文化》中还提出“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的新观点,在美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可见,闽南包括厦门的海洋文化在推动我国甚至世界海洋文化发展中作用非同一般。

(2)厦门(包括闽南)先民在长期与海洋互动中形成鲜明的海洋习惯和文化。一是信仰妈祖,将其奉为海上保护神。厦门、闽南一带民众长期信仰妈祖,其辐射力和持久性使这一地方神受到朝廷册封,反哺于中原文明。厦门人还称其在厦门港内生活的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因为相信海豚能驱赶鲨鱼,救护落水者。二是海洋移民的多样化建筑。厦门除建有适应海洋性气候的闽南地区特有的“大厝”外,还有世界各地的建筑,如厦门中山路的闽南传统市街和在鼓浪屿上的德国、西班牙、荷兰、丹麦、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建筑。三是厦门、闽南特有的生活风俗。如高甲戏、南音、梨园戏、傀儡戏、布袋木偶戏等,中秋节博饼和普度风俗。

二、厦门现代的“蓝色文明”和海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的厦门,由于闽南地区泉州的后渚港和漳州的月港的淤积而衰落,厦门现代化大港的兴建,使海湾区域优势得到进一步突显,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的重要中心城市。海洋历来是厦门的生命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厦门由海岛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立海之根、融海之势、聚海之力、铸海之魂”,调整渔业、采砂等海洋传统产业,扶持海洋药物、海水利用、海洋环保、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港口航运、临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五缘湾、马銮湾、杏林湾和环东海域的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带动环海湾海洋生态型经济的发展。2006年,厦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158.6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6%。厦门的海洋综合管理经验被国际海事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总结为“厦门模式”在国际上推广,并在2006年12月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组织联合颁发的海洋综合管理政府管理杰出成就金奖,铸造了现代的海洋“蓝色文明”。

海洋是厦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海洋文化理应成为厦门的主流文化。但当前厦门对海洋文化的系统研究和建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海洋文化的宣传氛围不够,“海味”不浓,二是对海洋历史文化挖掘和开发不够,三是海洋时代文化不凸显,四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不突出,五是群众海洋文化创作基地建设滞后。这种缺乏海洋文化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厦门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厦门海洋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1. 大力培育厦门“国际海洋周”

厦门已于2005年、2006年连续成功举办了“厦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2007年又成功举办“2007厦门国际海洋周”,作为国际上两大“水”题材活动之一。厦门要继续联合国家海洋局、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组织等主办单位,加强和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论坛、海洋专题展览和海洋文化活动等,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海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海洋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性网络,构造一个推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平台和形成一个年度性市民广泛参与的海洋文化盛大节日。

2. 加强海洋历史文化的挖掘

3000多年前厦门人就在周边海域开展渔、盐、航运等活动,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性和意识性的海洋文化。现存可开发的有:郑成功的海上演武、胡里山炮台、日光岩兵寨和水操台等丰富的海洋军事文化;明末清初厦门成为福建一带通洋正口,鸦片战争被迫开放通商,形成现代商港的航海和商贸文化;陈嘉庚倾资办学,名扬海内外的集美学村和被称为海洋科学摇篮的厦门大学“止于至善”的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从宋代开始的牡蛎、螠蛏的养殖,民间的古帆船制造技艺,到现代都市型渔业的厦门闽南渔家风情和渔人文化,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3. 全面打造海洋时代文化

(1)发展游艇文化。游艇产业是“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全球发达国家游艇文化非常浓厚,目前我国也已展现出发展游艇的趋势。厦门区域优越。亚热带气候适宜,海湾、岸线、海岛资源丰富,具有优先发展游艇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大量的水产养殖退出后,用海结构得到根本调整,为游艇腾出了空间。厦门应加强引导,建设游艇帆船产业集群,加强游艇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厦门国际游艇展览会,组织相关论坛、赛事等活动,营造文化平台,促进厦门游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大力营造海洋竞技文化和海洋食文化。厦门沙滩和海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海洋竞技文化,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同时品尝海鲜风味餐饮,体会闽南菜的风情与文化。建议努力打造厦门国际沙滩节。

(3)着力打造海洋博物馆和系列海洋主题公园。厦门目前已建和正在建设的有鼓浪屿海底世界、华侨博物馆、科技海洋馆、航海馆、五缘湾和杏林湾湿地公园,下一阶段还可以建设沙坡尾渔人码头、高崎闽台中心渔港主题公园、物模馆、海洋红树林湿地公园以及海洋生物、海洋雕塑主题公园等,建成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和主题公园。

4. 不断加强市民海洋文化创作建设

(1)扶持建设一批像厦门乌石埔画廊的文化艺术街。完善海洋文化设施,形成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凝聚。

(2)繁荣群众海洋文化创作。引导成立海洋文化相关学会、协会,鼓励涉海诗歌、文学创作,进一步挖掘高甲戏、南音等底蕴厚实的海洋民俗文化,扶持发展沙雕等艺术创作。

(3)发展广场文化。充分利用已建的音乐广场、摄影广场、白鹭州广场等群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影响面广、参与性强的海洋性文化活动,积极策划海洋主题文化活动,进一步营造海洋文化氛围。(作者系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