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研究又添奇葩 海洋文化谱新篇章

来源:李世惠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6:32 
一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新书——《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之路》),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凤鸣研究员继出版《胶东文化概要》、《沧海千年》之后呈献的又一部文化研究的学术力作,是“丝绸之路”研究领域新添的一朵奇葩。

该书甫一面世,就引起广泛关注和学界好评。正如著名史学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耿昇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今天,在‘丝路’研究这个百花苑中,又增加了一朵奇葩,这就是——《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该书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山东半岛不同历史时期的中朝日三国的经贸、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作了坚实而深入的探讨,是一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力作”(见《之路》序:丝路花絮落鲁东)。联合国派驻中国的丝绸之路项目最高负责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丝绸之路区域项目技术总顾问侯伟泰博士对该书也赞誉有加,他在前言中写道:“这是一部非常合时的著作……它不仅谱写了该研究领域的新篇章,而且还揭示了丝绸之路这一恒久模式在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和平共存以及文化交流中的新形象。在形形色色的对峙已经成为我们所处世界的灾祸根源的当今时代,这样的例子和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真知灼见,诚哉斯言!一中一外两位大家对该书鞭辟入里的评价,足以表明该书深邃的历史视野、深刻的学术思想、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政利民的现实意义。毋庸讳言,这部凝结着作者半个多世纪山东生活之积累、长期辛勤耕耘之汗水和多年潜心研究之心血的专著,填补和加强了以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空白与薄弱环节,首次对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作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是迄今为止该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具有拓荒创新的意义。

《之路》一书有30余万字。该书通过大量史料的证实,再现了2600多年来山东半岛与韩国、日本的海上贸易及文化交流实况,讴歌了山东半岛人民为中韩中日的友好往来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世代友好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恒久魅力和历史价值。读后,深感该书有以下新点、亮点、特点。

一、首开先河,结论雄辩。纵观我国“丝绸之路”研究史,总体来说,专家学者们始终都偏重于研究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在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中,又更多地注重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而对于经过山东半岛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却重视不够,不仅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也不多,更遑论见到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了。作者敢为人先,首次系统提出山东半岛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首航地”的观点,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追溯提前到齐桓公时期,并通过对大量中外史料、出土文物的缜密考证、深入分析,得出“山东半岛沿海的港口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至晚在2600年以前,就开始了与海外邻国的商贸活动和人员的往来” 、“是韩、日进出中国的海上通道”、“必经之路”、“是对外往来的主要通关口岸”、“重要基地”(见《之路》)的结论。这一结论扎实雄辩,当属首创,不仅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向前扩展到春秋时期,意味着丝绸之路的海路要早于陆路500多年,而且客观反映了2600年来山东半岛在中韩、中日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贡献。这是学术界过去研究的弱点,而正是本书的重点,自然也是亮点。

二、内容宏富,史料浩繁。作者以历史为经,以山东半岛与韩、日物质与非物质交流为纬,编织了一幅幅不同历史时期中韩中日间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外交政治以及民俗风情等生动画面,既有国使往来、商业贸易,也有僧侣求法、民间爱情……内容宏富广博具体。在循序渐进地论述过程中,作者不是一味地探佚钩沉、条分缕析,而是旁征博引、重以史料来论证史实。全书有注释的引文就多达900余处,涉及中外文献120多种,包括正史、政书、类书、别史、杂史、笔记、方志,有史料价值的古诗文集及当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等等,可谓古今中外,包罗浩繁,洋洋大观。此外,典籍史料与考古文物结合,互为印证,相得益彰,也堪称特色。

三、文史结合,中外互补。史学家在论述丝绸之路时,往往是重史轻文,对文学资料的运用甚为吝啬。该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文史结合,交相辉映,如引用《全唐诗》,欧阳修、朱元璋的诗,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小说等,既有力佐证了论述要点,令人信服,同时又给学术著作注入文学元素,平添情韵。特别是作者还引用了很多韩、日的文献史料及其文学家、高僧的诗文,不仅充分印证了中韩、中日间经贸、外交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弥补了国内史料的阙如,而且从他们的记录描述中,可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技术、宗教、风俗等等在异国番邦的传播与影响、交汇与融合。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如此,地方亦然。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可谓是最具特色的名片,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因此,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就成为各地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作为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贸易之路和文化之路,“丝绸之路”中的“沙漠之路”将于2010年以“文化线路”的形式申报世界遗产,目前,中国和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见《光明日报》)。与此同时,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活动也在南方某些沿海港口城市迅猛启动,热潮汹涌。相形见绌,由于以往重视不够、研究薄弱等原因,从春秋时期就开辟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却如锁深闺,鲜为人知,以至于联合国官员考察“海上丝绸之路”时,竟与山东半岛众多的沿海港口城市擦肩而过!

海洋文化建设应是山东半岛区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半岛绵长的海岸线在悠久历史中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它的开放性、包容性、亲和性品格,它的和平友好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商业贸易意识,以及自强不息、拼搏向前的进取精神,正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灵魂。“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是最能体现山东半岛区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闪亮名片,山东半岛区域亮出这张名片,不仅可以提高山东半岛的知名度,进一步增进中韩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拉动山东半岛沿海港口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意义不同凡响,一旦进入“海上丝绸之路”景点城市行列,将会对当地的对外交流和旅游产业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刘凤鸣先生筚路蓝缕、孜孜以成的《之路》一书,如同恢宏浑厚的历史画卷,真实再现了山东半岛在中韩中日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漫长岁月中的重要作用和不朽贡献,极大地丰富了半岛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又如同催生时雨的浩荡春雷,让源远流长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包括联合国官员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的视野,为山东半岛沿海港口城市的申遗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文本依据。虽说这已引起联合国官员和国内著名专家的兴趣与关注,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山东省省、市的有关部门还必须组织好专门的申报队伍,积极参与全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活动中去,争取山东半岛能有较多的港口城市跻身于“海上丝绸之路”景点行列之中,为繁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为中韩中日世代友好作出新的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