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文化”的美育功能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6:36 

“蓝色文化”是具有浓郁海洋气息和海军特色的军旅文化。它是海军部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自身性质和特点,创造出来的包括军港文化、甲板文化、沙滩文化、机场文化、岛礁文化和舰艇命名文化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文化活动。“蓝色文化”激荡着美的旋律,以其特有的美育功能为加强海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寓教于乐、审美于乐的方式融会于广大官兵的心田,使官兵的境界得以提升、智慧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身心得以和谐,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和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不无启示。

“蓝色文化”洋溢阳刚之美,具有提升精神境界的功能

美,千古以来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字眼。“蓝色文化”在海蓝色的基调上展开绚丽壮美的画卷,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既为革命家又是学者的李大钊曾说过:“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壮伟之美。前者即所谓美,后者即所谓高也。”“蓝色文化”之美,是一种阳刚之美,是一种战士的壮美,也是一种崇高之美。“蓝色文化”洋溢着阳刚之美,是因为它植根于军旅生活的沃土之中,是当代海军官兵特别是戍边卫疆的青年官兵壮美情怀的抒发和写照。“在辽阔南沙的高脚屋上/有一群好男儿手握钢枪/战风斗浪卫国门/一颗红心永向党/吃尽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荣光/敌人胆敢来侵犯/战士铁拳让他尝……”这首南沙卫士的“礁歌”刚劲雄伟、激越豪迈,就是典型的阳刚之美。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展示实践主体征服和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状态,并在这种冲突状态中体现着实践主体的意志和韧性,能够使人感受到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赴汤蹈火,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视死如归,都给人一种崇高感,无疑也是一种壮美感。“蓝色文化”的阳刚之美,蕴含着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战斗精神,展现的是海军官兵面对艰苦环境的顽强、无畏、乐观、奋斗,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崇高,是“蓝色文化”的壮美。“蓝色文化”的阳刚之美能够极大地提升官兵的精神境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类物质活动实践的产物,其根源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蓝色文化”的阳刚之美,就其本质属性而言,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是海军官兵改造自然、创造生活、守护国门、履行使命的写照。对于这种实践中的美,需要发现和发掘。构建“蓝色文化”,就是为了对海军官兵进行审美教育,教育和引导他们发现自身及其职业之美,在平凡中感受崇高,在履职中理解壮美,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在“蓝色文化”的视野中,孤寂的岛礁、空旷的海滩、单调的甲板、停泊的港湾都可成为审美对象,都有审美属性深蕴其中,因为它们就是保卫祖国的战位,就是当代军人奉献青春的疆场。南沙守礁战士的一副礁联写得好:“莫嫌礁小,每礁关联三百万;毋觉失大,所失皆为二亿家。”这就是“蓝色文化”的审美观,它透过小小岛礁折射出战士的情怀。从发现美到创造美,“蓝色文化”寓教于美、励志于美,不仅提升了官兵的审美境界,也提升了官兵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


“蓝色文化”以美启智,具有提高文化品位的功能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与德育和智育相比有其不同特点,即不是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证明和说服,而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感染人,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来打动人,进而提升审美主体的文化品位。“蓝色文化”构筑的就是这种“引人入胜”平台,它充分发挥美育启智功能,使官兵在愉悦之中、在兴趣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得到思维和智慧的启迪。“蓝色文化”构筑这个平台是以大海、蓝天、舱室、甲板、沙滩、岛礁等自然和人文因素为基本依托的,它们与水兵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从美学角度说,美首先是同生活联系着的,因为“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这些富有海军特色的生活元素在海军官兵的眼中充满着美感,因此“蓝色文化”一下子就能拉近它同海军官兵的距离,为海军官兵所认同、所接受。“蓝色文化”能够涌动万里海疆,能够在绵延18000多公里的海防线上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热潮,对美的本质的把握和对美的规律的遵循显然是一个基本原因。“蓝色文化”以美启智主要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蓝色文化”是跟踪信息时代潮流的文化,是融科技与人文于一体的文化。它具有海洋知识含量、现代科技知识含量、现代管理知识含量、历史人文知识含量、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含量,仿佛一个海军军旅文化的“小百科”,而“蓝网”工程则成为它储存和更新知识的信息化渠道。这种丰富的内容与大众化的形式相配合,并辅之以信息化手段,通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蓝色文化”丰富的知识含量有助于提高官兵的文化品位。目前国际社会通行的学习理念认为,自然科学最终给人以知识,技术科学最终给人以能力,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则最终给人以智慧。因此,现代的人应当是一个知识全面的人,我军官兵也应当成为符合这种要求的学习型军人、知识型军人。“蓝色文化”通过审美教育,使官兵获得的正是这种趋向全面性的知识、技能和智慧,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蓝色文化”以美引善,具有增进身心修养的功能

美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陶冶人的心灵和情操,使人纯洁和高尚。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近代俄国美学家别林斯基指出:“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美的感情是善的基础,是道德的基础”。这里说的都是美育对道德建设、对陶冶心灵情操的功能。美育的这种功能在于美同善有着内在联系。美学视角中的“善”,是包含美的因素的善,而这种善则是指符合整个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的、积极的现象和事物,因而是能够产生美感的善。这种能够产生美感的善,只有从审美的角度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它、理解它。从这个意义上也可说,美育也是一种“善育”。“蓝色文化”作为军旅的美育方式,就是要以美引善,使官兵通过特定的文化载体去理解善、讴歌善、实践善,从而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当代军人。“蓝色文化”对官兵心灵情操的陶冶,不仅是以美引善,而且引导官兵正确分辨美丑。美学范畴中的“丑”,主要是指与高尚的道德原则相矛盾的,与人的崇高信念、理想和事业相矛盾的丑恶现象,当然它也有外在形象之含义,但与内容和实质相比是次要的。辨别美丑,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高度统一,无疑是美的最高境界,但社会生活大量存在的却是“甘瓜苦蒂”的现象,即使完美的事物也会有缺陷,这就提出一个如何正确审美的问题。“蓝色文化”的审美观,就是引导教育官兵要懂得社会生活的美重在内容,只有心灵美、精神美、情操美才是最重要的美。从这种审美观出发,就能够把美的视点集中在人和事物的内在方面,把崇尚英雄模范作为美的追求,把平凡岗位上的敬业奉献作为美的实践。这方面,“蓝色文化”活动中创作出来的许多歌曲、诗歌、绘画、雕塑、摄影等文艺作品,反映的正是海军官兵对军旅生活美的理解、表达和执著,是海军官兵高尚的心灵情操的生动展现。“蓝色文化”能够起到这种陶冶情操、增进修养的作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和支撑,贯穿着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审美的方式为官兵提供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


“蓝色文化”产生和谐之美,具有促进军营和谐的功能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有一句格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和谐之美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多样化中的特殊的统一。和谐之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给人以美感的和谐应当表现在人、社会、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但在美学家的眼中,和谐之美首先体现在审美主体的自身上。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指出:“个别精神能力的紧张活动可以培养特殊人才,但是只有精神能力的协调提高才能产生幸福和完美的人。”这就是说,人的和谐之美是一种精神能力的协调提高。所谓精神能力的协调提高,就是能够协调精神活动使之张弛有度,这就需要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审美能够产生怡悦作用,从而放松人的紧张活动,使精神得以协调平衡。“蓝色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协调提高官兵的精神能力,使官兵在紧张的军事训练和执行勤务之余,通过审美放松自己、抒情自娱。面对蓝色大海放声高歌,欣赏美轮美奂的书画作品,弹奏几首旋律悠扬的乐曲,创作反映自然美的沙雕图案,都可以解除精神疲劳,使身心感到愉悦。“蓝色文化”产生的精神和谐能够有力地促进军营和谐。军营和谐主要是军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特别是官兵关系的和谐。实现军营内部关系的和谐,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就是既要紧张严肃,又要生动活泼。古人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说,张而不弛或弛而不张都不符合和谐的要求。“蓝色文化”起到的就是“弛”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官兵生动活泼的精神因子,形成适度宽松的环境,促进相互间关系的和谐。从以往情况看,军营内部的某些不和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生活枯燥单调或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以致出现精神抑郁和心理障碍造成的。“蓝色文化”为紧张严肃的军旅生活注入了轻松欢快的音符,官兵可以在自娱自乐中实现精神的协调和平衡,在文化活动中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这就有利于相互间关系的融洽和谐。“蓝色文化”是产生和谐之美的文化,它把和谐的审美感内化于官兵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激励官兵不断去创造和谐、创造美好。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