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余年前英国人描绘的定海妈祖庙

150余年前英国人描绘的定海妈祖庙

来源:金星   发布时间:2015-05-20 15:51:06 

定海妈祖庙大殿

几年前,我在《舟山晚报》当记者时,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定海妈祖庙的文章。当时,我是从《宁波旧影》画册上发现了一幅清代定海妈祖庙的画,有感而发。近日,我在翻阅《大清帝国城市形象》一书中,意外发现两幅定海妈祖庙的画,觉得颇为珍贵。

关于这两幅画的来历,应从《山海舆地全图》说起。1596年,徐光启在广东韶州一位外国朋友处看到利玛窦的第一版世界地图,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包括十三个省的大明帝国无疑处于这方形世界之中央,并占据了其绝大部分。所谓外国,无非是散布在周围的零星小岛。即使是七下西洋的郑和、王景弘与他们的册封使者们,了解的仅是东南亚和非洲。而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中,中国仅属于亚洲的一部分,在遥远的西面还有包括数十个国家的欧洲,在地球的另一面还有南、北美洲,这是中国人闻所未闻的世界。

新的世界地图代表了新的世界观,它使当时很多开明的朝廷官员和文人大开眼界,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或中国人接受西学就是从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地图开始的。

一位英国人,名叫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1804—1872),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师画家。令人惊奇的是,他自己虽然没有涉足于中国一步,仅仅从利玛窦的绘画《山海舆地全图》中才了解遥远的中国。他迫切地想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西方国家,于是借用别人的中国风情素描稿,大胆地创造意境,重新绘画中国,后来被人们称之为“中国风景画”,在欧洲风行一时。而托马斯·阿罗姆的英文书名为《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习俗》那部画册,据有关学者考证,认为第一版时间是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一年。

托马斯·阿罗姆的《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习俗》画册,有四分册,每册含30幅左右的插图,共有128幅画作。这部大型画册描述的是中国风土人物。从体系上看,编排比较混乱,画法以素描为主体。他绘画中的城市,主要有北京、南京等,还有定海及普陀山的佛寺等。

令人惊讶的是,在托马斯·阿罗姆的画册中有六幅妈祖庙,除了4幅是澳门妈祖庙外,还有2幅则是定海的妈祖庙,并且排列在澳门之前。

从画册的说明词看,那2幅是清朝时期的定海妈祖庙,供奉的是东海岸边渔民们敬仰的航海神。书中文曰:“从现代人类学眼光看,发源于宋代福建莆田的妈祖信仰显现的是一个‘航海神’,无疑表达了中国人航海意识的成熟和发达。”对于妈祖信仰的传播路线,作者也有一定见地。文曰:“妈祖信仰的传播路线,一条是随着福建人和潮州人南下,流传到南洋华侨移民中。另一条是顺着宋元以后从江南到渤海的粮食、货物运输,在北方的漕运水手中传播。”同时,作者进一步明显表达:“宋代南方出现的妈祖信仰,并不偶然。它证明南方民族的航海意识,得到了全社会的承认和发展。妈祖应该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神’,但她却是第一个被朝廷官方承认、并纳入官方祀祭拜典的‘神明’。也就是说,妈祖经历了一个全国化、普遍化的提升过程,从民间信仰上升为官方认可的民族信仰。”英国人这个见解,十分精辟。说明妈祖文化的传播,经南宋发端至清朝时,已从“民间信仰”上升为“民族信仰”,并且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境界。这是个很有价值的评价。

若从画面上看,阿罗姆对中国的民俗风情掌握得十分精致。他画男女人物,个头比较矮小,身材比较瘦弱,这正是抓住了中国人的身材特征。人物姿态也很传神,中国人特有的那种轻松随和的举止,以及中国布料的质感,都一一被他抓住。同时,可以看出,阿罗姆对妈祖庙的房屋、台阶、庙门、树木都刻意地模仿,可以理解阿罗姆力图在他的绘画中保持十七世纪中国妈祖庙的原生态模样。

若再细致地观察:在定海的妈祖庙内,阿罗姆画的人物,头上都梳着长辫子。三个人在妈祖像前跪拜,两个人直立着弯腰焚香祈祷。妈祖的神像是个美丽的女子,披着白色衣袍,旁边还有众多小神灵。上面云雾缭绕,有四个神灵直立着。

尤其是另一幅的天后宫正门,彰显了定海妈祖庙的古建筑是如此的壮丽辉煌。高大巍峨的庙门,屋顶上有群龙盘旋,正面有“天后宫”三个大字,两边的柱子上都有楹联。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