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和大型猿类不一样,它们能了解人模拟的手势
它们认得亲友专属的哨音,也看得懂人类的手势;它们觅食前会剥下海绵当鼻子的保护垫,大啖乌贼时还会先去骨。海豚之所以如此聪敏,关键就是它们硕大的脑袋吗? 1955年,神经解剖学家约翰黎利(John Lilly)剖开海豚的颅骨,发现一团饱满的粉红物质,剎时他了解自己有了重要的发现。这种动物的脑部相当大,甚至比人类的还大。在检查数只瓶鼻海豚的新鲜脑部后,黎利有了结论,他认为这些长得像鱼的海洋哺乳动物一定有能与人类匹敌的智力。
当时人们认为,智力与脑部尺寸的关联似乎很单纯:脑子越大,动物越聪明。人类巨大的脑部装在大型颅骨里面,显然是最聪明的物种,由此可知海豚应该也相当机灵。 不过在那之后的研究显示,要封海豚为人类之外最聪明的物种,恐怕有待商榷。乌鸦、章鱼,甚至是昆虫,都证实有可与海豚相比的聪慧行为,然而它们只有一丁点脑子而已。
因此,海豚真如我们想的那么聪明吗?
智慧靠的是皮质?
大脑化商数(Encephalization Quotient,简称EQ)是动物脑部大小和根据体型预测的脑大小之间的比值。
经过计算得出人类的EQ值最大,达到7,也就是实际脑部大小比利用体型推测的大上7倍。海豚的EQ排名第二,例如糙齿海豚的EQ大约是5。
不过用EQ排名来比对动物的智力行为时,结果却很复杂。高EQ和应付新环境的能力或者产生多样行为相关,不过和工具使用或模仿能力则没有关联。此外,近年来EQ的计算本身也受到许多批评,让情况更加扑朔迷离。根据输入模型的数据,人类头脑与身体的尺寸比例正常,但是大猩猩和红毛猩猩的身体相较于脑部却异常得大。
仅仅拥有很大的头脑(或者高EQ),并不能保证动物能展现智力行为,不过引起黎利兴趣的不只是脑部大小。他发现海豚颅骨内的脑组织外层会向内折叠,彷佛揉皱的纸团挤入顶针里,很像人类的脑部。
哺乳动物这种折迭的脑部外层称为皮质,人类的皮质与语言技巧和自我觉察等复杂的认知表现有关。结果我们发现,海豚的皮质比人类的还要大,这代表什么呢?
很多通过自我觉察测试(例如能否认出镜子里的影像是自己)的物种,脑部前侧的皮质结构相对较大。这个结构称为“额叶皮质”,很可能掌控黑猩猩、大猩猩和大象辨识出镜中自己的能力。海豚也通过这个测验,不过很难解释其中原因:海豚没有额叶皮质。它们过大的皮质挤压在颅骨的侧边区域,脑的前侧反而凹陷下去。
而且自从发现能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喜鹊根本连皮质都没有,我们对于海豚和喜鹊的哪个脑区与自我认知有关,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了。海豚也许和喜鹊一样,依赖非皮质的结构来辨认镜中的自己。海豚的皮质究竟有何作用,以及为什么那么大,至今仍是个谜……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