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鳃鳗(学名:Lampetra japonicum),又名八目鳗、七星子,小脆骨,是圆口纲、七鳃鳗目的一种古老鱼类。
与盲鳗同属无腭纲(Agnatha)的约22种原始鱼形无腭脊椎动物的统称。均隶于七鳃鳗科(Petromyzonidae)。它的特点是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腭,口内有锋利的牙齿。七鳃鳗类鱼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通过啃咬的方式进入动物尸体中进食,甚至可以在其中呆上长达3天之久。
脊椎动物亚门中最低等的,酷似鳗鱼,无颌,寄生在鱼身上,啃咬鱼的内脏,能分泌抗血凝物质,我国东北之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松花江等河流中。 曾经分布广泛。分布在北冰洋水域,包括白令海、朝鲜沿海、日本沿海的北太平洋,及加拿大、蒙古、中国东北淡水水域。
七鳃鳗是至今少数仅存的无颌类脊椎鱼形动物之一。被发现的七鳃鳗化石,有3.6亿年历史,在恐龙出现之前。所以七鳃鳗被称为“活化石”,对于研究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七鳃鳗属于无颌类,在类似吸盘的嘴巴里长有许多刀片般锋利的牙齿。它们会咬住鱼的侧面,在搭便车的同时享受一顿大餐。尽管外形可怖,但只有极少数七鳃鳗攻击人类的案例。
在吸血鬼中,七鳃鳗可以说是最为古老的。化石证据显示,七鳃鳗以同样的形态在大海里已经存在了超过3亿年。它们吸食史前鲨鱼的方式与现在几乎没有差别。
1形态特征
七鳃鳗的特点是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腭,口内有锋利的牙齿。
七鳃鳗样子很像一般的鳗鱼,身体细长,呈鳗形,表皮裸露无鳞,背上有一条长长的背鳍,向后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环绕尾部形成尾鳍,除此之外它的身上再也没有其它的鳍存在。背鳍2个,口漏斗发达,无口须。七鳃鳗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顶两眼之间。眼发达,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7个鳃孔,这就是它叫做“七鳃鳗”的原因。内耳有两个半规管。鼻垂体囊的末端是盲囊。雌雄异体,发育要经过较长的幼体期,经变态为成体。成体行半寄生生活,有害于渔业。
体形似鳗,无鳞,长约15~100厘米(6~40吋)。有眼,背鳍1~2,尾鳍存在;单鼻孔,位于头顶;体两侧各具7个鳃孔。无真骨及腭,亦无偶鳍。骨骼均为软骨。口圆,呈吸盘状,有角质齿。
全体近圆筒形,尾部侧扁。体长可达60厘米以上。头的两侧各有7个分离的鳃孔,与眼排成一直行,形成8个象眼的点,故通称八目鳗。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两眼的中间,后方有一白色皮斑。头前腹面有呈漏斗状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底部,口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质齿。肛门位于躯干与尾部交界处,肛门前有一泌尿生殖突。皮肤柔软而光滑,无鳞,侧线不发达。无偶鳍。背鳍两个,基长约相等,后面的背鳍与尾鳍相联,鳍条软而细密。生活时背呈青色带绿,腹部灰白色略带淡黄。
七鳃鳗是一种圆口纲的鱼类。没有颌,里面长满了锋利的牙齿,这是古代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鳃在里面呈袋形的原始状态,腮穴左右各七个,排列在眼睛后面。口呈漏斗状,内分布着一圈一圈的牙齿,为圆形的吸盘,能吸住大鱼。舌也附有牙齿。口吸住猎物时,咬进去刮肉并吸血。身体没有鳞片,包着一层粘粘的液体。海七鳃鳗体长70厘米;溪七鳃鳗体长15~19厘米……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