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运河应有专门机构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6-13 16:37:50 

6月2日,徒步大运河考察团邀请十几位运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相聚杭州,举办最后一次座谈会,就大运河的开发与保护等系列课题建言献策。

本次考察活动,自5月15日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北京通州燃灯塔下启程,到6月1日在最南端的杭州拱宸桥收队,18天走过18个城市,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和报道,在社会上尤其是沿运各城市,引发重大反响。

高档户外品牌巴塔哥尼亚对本次考察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报特派记者 乔显佳 马云云

发自杭州

复航可作为

全民议题讨论

“黄河以北恢复通航意义重大,在技术上不是问题。”参加座谈的济宁市航道管理处研究员辛彦青认为,大运河要想恢复通航,必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比如一些人提出,大运河通航后,若运输需求量不足咋办?辛彦青认为,有了航运条件,就会引发市场的自动调节,凭借内河航运的低成本、大运量优势,大运河通有所用不是问题。

“运河是活的遗产,它最大的生命力是水,传承和保护运河遗产,首先就是恢复水的功能。”国家旅游局《京杭大运河旅游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建议。若能实现大运河通航,还应加上“兴运”二字。

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华松说,目前,社会上对京杭大运河要不要全线复航仍有争论,他建议把这一话题作为一项开放性的全民议题,进行广泛讨论,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可行性或非可行性研究,达到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目的。

运河穿黄

已非技术难题

一些水利专家提出,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航的关键在于穿黄,难度极大。对此,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运河研究专家李殿魁认为,运河穿黄在今天已不是什么技术问题。黄河山东段淤积成地上“悬河”,为运河穿黄提供了条件,只要从黄河河床下打隧道,南四湖的水就可以向北一路流到天津。

据测算,运河穿黄处海拔高度28米,聊城25米,沧州13米,天津3.5米,“水往低处流”,运河过黄河后就可一路入海河。李殿魁提出,只需在黄河河床下掏出一条航道25米宽、净空10米、长3100米的隧道,就可实现黄、运分治的工程。预计这项工程耗资40亿元,两三年内即可完成。

之前,关于运河是否能穿黄的讨论众多,李殿魁认为,其背后主要是因为牵涉不同行业、地域的利益。

《山东运河航运史》编辑部副主任焦振炜说,今后大运河要在继承、保护、创新中求发展,应加强运河分期、分类、分项、分段的研究,全方位、多层面实施运河资源的综合开发。国家应推进京杭大运河升级改造扩能工程,改善运河通航条件,建、管、养统筹兼顾,为大运河通航兴运创造有利条件。

沿运各市

应加强信息共享

参加座谈会的济宁市港航局局长玄志祥介绍,比起其他交通方式,水路运输具有突出的投资小、占地少、成本低、运能大等优势。据测算,在资金投入方面,水运、铁路、高速公路的基建投资比例为1:3:7。而在运能方面,水运的运输成本仅相当于公路的1/7、铁路的1/3。从加强河道综合利用的角度说,完全可实现“水上航运,水下养殖”的目标。另外,运河流域两侧都是绝佳的林业生态带,有助于改变区域的生态环境。

从眼下来看,为做好“依河兴运”文章,玄志祥提出,首先要搞好规划,加大投入,加大航道、船闸、助航设施等基建力度。另外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

“近年来,尽管国家提出了优港口、强海运、兴内河的发展战略,但相比公路、铁路甚至航空建设,对内河的投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辛彦青建议,应建立沿运港口城市联席协作机制,定期商讨运河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市场开发、文化建设等问题,做到信息共享、协调发展、合作共赢。

“我建议把京杭大运河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辛彦青说,大运河要得到快速合理发展,交通部应成立专门的京杭大运河管理机构。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 保护运河说一尺不如做一寸

本报特派记者 乔显佳 马云云 发自杭州

座谈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公益开放平台事业部高级经理、天天正能量项目负责人郑顺财发言说,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徒步大运河考察行动,增进人们对大运河的了解,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意识,进而在全国掀起关爱大运河、保护水资源的行动。

郑顺财说,我们选择与齐鲁晚报发起“徒步大运河”项目作为阿里今年第一个有关水保护的大型公益项目,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活动自身很有意义,我们这一代要肩负保护运河遗产的历史责任,做好这项工作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二是我们与齐鲁晚报的理念一致:了解、唤醒和行动。了解—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了解谈不上保护和发展;唤醒—通过徒步活动,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最大程度唤醒大家保护大运河的意识;行动—说一尺不如做一寸,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愿意和齐鲁晚报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一起,在未来发起更多有关水资源保护的公益项目。通过唤醒,通过行动,为改善我们身边的水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