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口:承载北方妈祖文化的小渔村

来源:燕都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6:14:40 

“家乡”二字是每个人一生的情结,它可能没有塞北的宽广,没有江南的俊秀,可正因为你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它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你了解你的家乡吗?你知道你的家乡拥有哪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魅力无穷的神秘小村吗?即日起,和记者一起走进那些或沉默、或张扬的村庄吧,它们虽然各有特色,但却如出一辙的散发着穿透时空的光芒。在一个又一个小村中游历,你肯定会发现一个更让你骄傲的家乡。

100年前,在渤海之滨的泝河入海口岸,清脆的童音在一个名为蚕沙口的小渔村内从东头响到西头:清蒸大海蟹,一只两文钱……男孩手中的蒲篓里,通红的蟹壳包裹着肥美的蟹肉,正散发出诱人的鲜味。

在那张历经了百年的老照片上,小男孩面带着笑容。或许是当日的收入不错,或许是想到了出海的父母马上要平安而归且船满舱满……蚕沙口人世代以打渔为生,虽然风高浪险,但他们却因妈祖在心而无所畏惧。在这里,妈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依赖,更是一种精神信仰。以卖螃蟹的小男孩为原点,700多年前的元代如此,100年后的今天仍是如此。

妈祖,又称天妃、圣母,是中国的航海之神,也是中国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公元960年,传说中那个不会哭叫的小女婴出生于宋代初期的福建莆田湄洲岛时,并没有人意识到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又多了一颗必将生发、强大起来的种子。

带着父亲赋予的名字“林默”,通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能预知吉凶的女孩热心助人却不图回报,终于在28岁时羽化飞升,此后经常乘风驾云飞临海上,护佑渔民船舶脱离险境。

林默的行善济世,不仅获得了天下万民的敬奉,更在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多次获得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成为官方认可的中国航海保护神,成了与黄帝、孔子并列的由国家祭奠的三大中华圣祖。

目前,全世界有妈祖庙宇近5000座,我国大陆现有较具规模的妈祖庙1500座左右。而在北方,拥有大规模的妈祖文化建筑、古今传承了妈祖文化的地方,只有沙蚕口。

妈祖文化建筑群曾经辉煌数百年

汽车在曹妃甸一望无际的沙滩地上颠簸前行,而蚕沙口,似乎是突然闯进视野的。很难想像,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滨海小村,每年能够吸引十几万人前来赶庙会、拜妈祖。更重要的是,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已经散发了数百年。

蚕沙口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区泝河入海口岸,曾是古代海运入京东、辽西所必经的海河转运码头和天然避风港湾。据《方舆纪要》载:“蚕沙河口为渤海湾中之湾,浪缓滩平,江南商船、米槽,海运多避风于此。”

宋元时期,大批江浙商贾、闽粤粮船北上,多由东、黄海入渤海,经曹妃甸航线入蚕沙河口,再由蚕沙口缘泝河、滦河入京东、辽西。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忽必烈下诏疏浚滦河,大开海运,蚕沙口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大放异彩。

蚕沙口南依渤海,村西就是被称为“铜帮铁底运粮河”的泝河,北连滦河,西通直沽,因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代以来就是京畿海运的重要码头,也是当时江南诸镇商船行至河北的必达之地。据史料称,蚕沙口常年有元兵驻守,如今村北还有元兵古墓遗址。元至元年间,江南船客和当地渔民为了祈求海上平安,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天妃宫,亦称妈祖庙。当时北方元杂剧盛行,深为羁旅此地的南人和驻守的元兵所喜爱。于是,江南船客又集资在天妃宫前修建了一座蚕沙古戏楼。

每年逢天妃庙会(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神诞),沿海渔民收船晒网,周围州县甚至外省民众、士绅、商贾、艺人纷纷赶庙会于此。人如云屯,车似齿密,热闹非凡。直到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庙会仍聚集了数省的杂耍艺人、各地风味小吃、京货广杂、洋片木偶等。对面古戏楼上更是评剧、皮影昼夜不休。

在刚刚复建起的蚕沙古戏楼内,一组黑白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蚕沙口曾经的辉煌。清末民初的蚕沙口庙会上,除了戏曲秧歌、马戏杂耍外,连天津的德顺堂都要赶到蚕沙口支起补牙摊子。

劫后重建元代建筑群再续辉煌

4月20日,曹妃甸区柳赞镇蚕沙口村的庙会还未到“正点儿”,小村就已经被各地赶来的大小车辆包围了。虽然离天妃宫还有数里之遥,但记者也只能下车步行前往。

路上,最抢眼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麻花。有本地人摆出的麻花摊子,也有远道而来的写着天津大麻花的车辆。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几乎每人手里都拎着一袋麻花。一位来自乐亭县的摊主说,这段时间已经有近百个麻花摊位到蚕沙口赶庙会,每天都要卖出上万斤麻花。

数百年来,蚕沙口始终保持着一个规矩,庙会期间要让亲戚朋友来住上几天,看够了戏,拜过了妈祖之后,才让亲朋带着早就准备好的麻花回去,临走前还不忘嘱咐一句,“路上就把麻花吃了吧,保一路平安”。

在通往天妃宫的路上,随处可见三五村妇围座闲聊,嘴里嘎崩崩嚼着的仍是麻花。还有一些人,说着吉祥话由远及近,拉住你的胳膊就系红带子,然后让你施些香火钱。如果你说没带钱,他也不会纠缠,解下带子自行离去。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艰难前行,终于在蚕沙口村西远远地看到了高耸的妈祖雕像。妈姐娘娘面露沉静、俯视众生,似乎正享受着在她羽翼庇护下的这一派祥和安泰。

虔诚地拜过妈祖,再往西北便是复建后刚刚全新亮相的蚕沙古戏楼和1992年复建的天妃宫。上世纪60年代,古戏楼、天妃宫在“破四旧”中同时被毁。改革开放后,当地村民自动集资恢复了这些北方不可多得的文物。在建造样式、图纸设计上,村民完全忠实于现存的图文资料进行复原,两座建筑都采用了传统的土木砖石结构,楼堂架构全用榫卯结构,未用一根铁钉。

在古戏楼前十几米高的旗杆上,写有“风调雨顺”四个字的大旗迎风飒飒,昭示了近千年来渔人们始终如一的心愿。坐北朝南的天妃宫外,硕大的香炉里香火鼎盛,一刻未断。与人们想像中的敬香不同,富裕起来的渔民们将更多的感激与期望注入了香火中,每根售价近500元的根香,很多人都是成捆地敬献给天妃娘娘。在他们的眼里,天妃不仅能保佑他们平安,更能保佑他们越来越富裕。

妈祖文化指引小渔村迈向大发展

今日的蚕沙口村,村址已距离海岸五六公里,有700户人家,2400口人。村民除了出海打渔之外,还多数搞起了鱼、虾、蟹、蛤、河豚等海产品养殖业和冷链物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蚕沙口,也成了响当当的“小康村”。

4月20日,靠海富裕起来的村民举办了以“体验海洋民俗•传承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曹妃甸首届“妈祖之光”民俗文化艺术周开幕式。 “下一步,我们要借助妈祖文化这个品牌,规划更大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一直为村里的妈祖文化设施建设奔波忙碌的村委会主任杨士革提出了发展民俗文化的新思路。在他的蓝图里,未来的蚕沙口,将建设成集妈祖文化、鱼耕体验、海鲜品尝、商贸交易于一体的蚕沙口妈祖文化商贸区。

柳赞镇的赵广善镇长说,“现在日子好过了,捕渔技术也更先进了,大家拜妈祖除了保平安、保富裕外,更希望这种文化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去”。

的确,近千年的历史让蚕沙口村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对妈祖文化的传承,更让这个小渔村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虽然每年庙会期间蚕沙口都能吸引十几万人前来参拜、贸易,但蚕沙口人更希望将庙会期间的热闹扩散到一年里的每一天。

在恢复了天妃宫之后,村里又于去年扩建了放生池、今年恢复了蚕沙古楼。下一步,他们还要着力打造蚕沙口的旅游项目,让这个千年古村和曹妃甸湿地、龙岛等景点串成一条旅游路线。赵广善说,“我们要添置旅游船,让来蚕沙口游玩的人可以亲自下海打鱼,体验最原始的渔民生活。村西的3000亩地,我们打算恢复成原始风貌的海滩养殖贝类,水不会太深,让旅客去沙滩摸贝壳,享受最天然的海边乐趣。”

今年3月30日,在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上,蚕沙口村捧回了“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的称号,成为唐山市唯一入选的村庄,这让蚕沙口人对村子未来的发展更加信心十足。他们要复建由天妃宫、古戏楼、元码头构成的蚕沙口元代古建筑群,要保护这些见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