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斌键
近期,一批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通过验收。据记者了解,通过验收的大多数公益专项已在转化应用中取得良好成效,在推动当地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6年以来,国家海洋局一直积极推进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工作的开展。8年来,这些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应用转化效果显著,并已逐渐形成规模,对于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沿海地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高国家安全环境保障能力,增强沿海地区对海洋灾害防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构建海洋行业创新体系,进而支撑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海上试验场——力促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海上试验场建设技术研究和原型设计”项目的实施为我国最终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上试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有效开发海洋能源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项目在广泛调研、需求分析、选址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并完成了我国海上试验场总体方案设计。项目以青岛小麦岛海洋站为依托,研制并布放坐底式在线水下试验平台、海床基监测系统及中型多参数综合试验浮标等监测系统,完成了仿真系统与数据库系统设计、浅海试验场原型建设;编制了海上试验场温盐深测量仪比测试验方法和海上试验场多参数水质仪比测试验方法;浅海试验场原型示范运行一年多,开展了海洋仪器的实海况与比测示范试验、海洋模型验证,期间在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14篇。
海上试验场的示范运行对我国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发挥了促进作用,建成后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国际和区域的海洋科技合作建立良好平台。
2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提高海上救助效率与预报精度
中国近海海上搜救应急辅助决策系统研制及示范(以下简称“海上搜救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是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承担,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及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参与的项目,是基于海面风、海流、海浪、潮流等数值预报模型建立海上搜救预报模型,通过辅助决策方案设计及系统集成,结合海事救助工作需求,最终建立“中国近海海上搜救应急辅助决策系统”,为海上搜救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组研制了8套模拟人表面漂流浮标、4套多参数表层漂流浮标,用于南海珠江口海域的春、夏、秋、冬4个航次和舟山群岛海域冬、夏两个航次的海上漂移试验,获取了珠江口和舟山海域模拟人、无动力船艇、多参数漂流浮标的漂移轨迹及轨迹上的海流和风数据。海上漂移实测数据不仅保障了海上动力环境预报模型和海上搜救预报模型参数的优化,还提高了海上搜救漂移数值预报精度。
2011年10月,“海上搜救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开始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进行业务化试运行,截至2013年12月,该系统已为广东省海上搜救中心和广东省渔政大队共累计服务海上遇难事件52次,成功救助106人。从接收到漂移预测请求,再到预报单制作发送完成,平均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极大地提高了海上救助的效率和成功率。
3观测数据传输——提升海上观测技术保障能力
“海洋环境离岸观测数据传输业务化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牵头,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二研究所、成都国星通信有限公司、山东省科学院仪器仪表研究所、北海预报中心、东海预报中心、东海标准计量中心和南海工程勘察中心7家协作单位,开展多种无线通信方式的研究,重点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和短波通信方式进行了开发和试验,研制适应海洋环境的北斗和短波通信设备。技术中心搭建了重点通信手段测试、检验、试验平台以及岸基接收站,具备多种测试工具,能够完成各种通信测试;对3米锚系浮标、大浮标、漂流浮标等的通信方式进行了改造,并已经在3个海区进行业务化示范应用。
这一项目通过开展对离岸观测设备数据传输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我国离岸观测数据传输通信技术规程,实现离岸观测数据传输标准化、规范化,为面向业务化的海洋环境离岸观测数据安全、可靠传输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提升了海上观测技术保障能力。
4海水淡化技术——示范引领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海岛适用的系列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及应用研究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完成。这一项目针对海岛水资源和能源紧张、环境腐蚀性强、运输安装不方便等特点,集成海洋可再生能源、能量回收和产品水后处理技术,研发了每日5吨~500吨系列化海水淡化装备。项目在7个海岛建立了示范工程,青岛大管岛每日5吨示范工程,采用了海洋能等多能互补供电系统,利用太阳能预热海水,适用于我国北方海岛;三亚东瑁洲岛每日100吨示范工程,利用岛上地下苦咸水资源,采用双膜法掺混工艺使吨水成本降至3元以下;青岛灵山岛每日300吨示范工程,采用自主研发的差动式能量回收装置、国产超滤、反渗透膜,成为国产化率最高的海水淡化工程;西沙永兴岛每日100吨示范工程、琛航岛每日50吨示范工程,采用了多项防台风、耐高温、抗盐雾腐蚀技术,提高了装置在恶劣环境中运行的可靠性,充分保障了驻岛官兵的日常用水。
这一项目为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海洋权益维护、海岛军民淡水供应提供了一条可靠、高效、便捷的途径,体现了海洋公益性项目边研究、边应用、边服务的立项宗旨,为自主海水淡化关键设备的推广与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5海岛保护利用规划——强化海岛生态管理与评估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综合考虑海岛自然、社会、经济与人文的复合生态系统,集成了包括适宜性、生态健康评价、生态承载力等技术,发展了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分区、分类管理、规划数据获取与管理等关键技术与方法,建立了包括省级、单个可利用无居民海岛,旅游类、工业类和港口(仓储)类无居民海岛等的保护规划编制技术体系;经国家海洋局海岛管理司同意,发布了《海岛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2013版)》;形成了《加强海岛分类管理的若干意见(代拟稿)》和《海岛生态管理指标监测与评估工作方案(代拟稿)》;开发了海岛规划管理与信息服务软件并进行了推广,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45篇,出版专著2部。
该项目成果在国家海洋局发布的《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和《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中得到了应用;在辽宁、广西、福建、海南等4个省级海岛保护规划,广西大娥眉岭、广东大铲岛、广东芒洲岛、野狸岛等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广西七十二泾和山东长岛南五岛区域用岛规划编制中得到了应用。海岛生态管理指标体系为完善全国海岛监视监测方案提供了有益参考。
6监测预警“怪潮”——服务苏北海洋浅滩减灾抗灾
苏北浅滩“怪潮”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是我国首个系统性研究苏北浅滩“怪潮”灾害的科技项目,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领衔,由东海预报中心、东海标准计量中心、东海信息中心、北海预报中心、南通市海洋信息中心、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9家单位协作完成。
由于苏北地区受浅滩特殊地形限制,海域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方面发展相对缓慢,海洋环境预警报基本是空白。对此,项目组全体人员经过3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包括“怪潮”灾害监测体系、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精细化预警报系统研发、“怪潮”机理研究、辅助决策系统研究、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研发及系统业务化运行等多项成果,建成了我国首个多手段、全要素离岸海洋观测平台,填补了该海域海洋观测体系的空白,有效推动了南通海洋预报减灾示范区的建设。
自2011年7月1日以来,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南通中心站每天都能收到风、浪、流72小时海洋环境预报、综合预报、风险预警、月天文潮位预测。项目成果得到了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长沙镇沿海滩涂养殖公司等单位的一致好评,促进了苏东沿海海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7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强化海洋自然生态保护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承担,项目组根据我国海岸带生态特点和开发利用的状况及需求,选取了海南省、福建省、温州市、厦门市、雷州半岛5个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海岸带区域开展示范研究,绘制出海岸带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方案及相关图件,形成了海岸带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技术导则草案,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以温州示范区为例,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共完成4个航次、73个站位的补充监测,并在潮间带设置了12条断面重点进行生态调查。项目组还先后到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温州市科技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永兴基地等8个单位开展了实地调研,就围填海工程、海洋污染排放、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现状、海岸带开发利用程度等问题进行了走访,共收集报告资料200多份。此外,还建立了时间跨度从1976年~2010年的区域卫星影像数据集。
在示范区应用实践基础上,该项目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体系。目前研究成果已经提交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该局将用于指导温州海洋功能区划及其他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修编。同时,项目组也在其他示范区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40317/383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