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保护渤海生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0 16:26:48 

记者 孙安然
近年来,渤海环境不容乐观。由于环渤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渤海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海洋资源过度开发,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退化,溢油等突发环境事故风险明显增大。
据《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等数据显示,渤海劣四类海域面积由2010年的1370平方公里增加至13080平方公里,增加了近10倍。本世纪初,渤海的劣四类水质海域还仅仅局限在辽东湾、渤海湾近岸局部海域,但时至2012年,已经扩展到除辽东湾东岸以外的几乎全部近岸海域。渤海近岸污染状况加重,近岸海域水质污染面积显著增加。
此外,渤海的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退化、海岸带自然环境破坏也比较严重。有关数据表明,锦州湾和莱州湾生态系统主要为不健康状态,渤海湾以亚健康状态为主。
而且,渤海赤潮爆发频率逐年上升,局部海域出现新灾种。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在滨海平原地区频频高发。
渤海污染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大部分污染来自于陆源污染。据2006年~2012年渤海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结果,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高,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总磷、重金属和砷等,年均入海总量在百万吨以上。对入海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结果也表明,2006年以来环渤海地区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允许排放浓度排污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比例较高。
专家指出,渤海的陆源污染物排海压力巨大,百余条河流自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汇入渤海,入海河流流域及海岸带地区产生的污染物最终都将进入海洋,对渤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污染压力。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各水期入海断面水质为劣Ⅴ类的河流所占比例平均值均超过50%。
此外,海水养殖业的大面积开发也加剧了渤海水质的恶化。记者走访一些养殖户了解到,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鱼药也是海水污染的源头之一。
各类海洋灾害频发,突发性污损事件风险加剧,也导致了渤海环境进一步恶化。
如何科学有效治理渤海环境污染,还渤海一片“碧海银滩”,成为当务之急。记者就渤海环境保护问题走访了一些专家,对于如何根治污染,专家认为,应从顶层制度机制抓起,有针对性地突破,纲举目张。
首先,应尽快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陆海统筹联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环渤海三省一市横向联系制度,形成渤海环境保护合力。同时,加大对陆海统筹环境管理机制的管控力度,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严格限制海洋开发活动,不合格的坚决不批,不达标的坚决不上,这样才能达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目的。
其次,针对渤海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不堪重负这一状况,应抓紧制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海洋资源环境超载海域限批制度、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等有关政策和技术规范,以便地方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具体落实。同时,可以从国家层面制定渤海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制度及各省陆地指标减排制度,指导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针对管辖海域生态环境特点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制度建设的权威性、可操作性。
再次,在制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方面,应通过围填海对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影响的比较分析,确定渤海围填海的最大红线及具体布局,把制度落实到具体的数字、指标上。对在海洋生态红线划定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内从事相关海洋开发活动的,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应按职责依法实施严格的分类分区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切实将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管控措施落到实处。要让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作为一条高压线,谁也不敢碰。
最后,基于渤海资源环境现状及面临的人为活动压力,当前迫切需要构建高覆盖率的渤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业务体系,把渤海海洋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与对其产生压力影响的环渤海经济社会状况统筹起来监测,并对存在超载风险的海域提前预警,提出与之相关的流域、海岸带和海上人为开发活动的限制性措施。专家建议,可以基于渤海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与风险预警结果,由相关部门提出主要污染源入海口排污量控制要求,再逐级向上游排污主体分解,最终形成对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调整优化的导向机制。
专家提出,还应重点关注渤海石油污染的防治,统一规划渤海的钻井平台、石油管道、海岸储备、炼化厂的空间布局,建立统一的渤海溢油应急指挥体系……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40303/37996.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