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民
近日,中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南极的救援事迹引发了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热议。“雪龙”船成功救出了被困多日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后,在撤离途中被困在密集浮冰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破冰突围。在受到被救者感谢的同时,国内外媒体也对“雪龙”船在本次救援行动中体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被救者 感谢“雪龙”、感谢中国
2013年12月28日,当得知“雪龙”船已赶到被困海域时,俄罗斯客船上的乘客都希望“雪龙”船能马上实施救援。本次科学探险的负责人、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克里斯·特尼马上在网上发布一段视频,称“雪龙”船距离俄罗斯客船只有12海里,正以每小时2节的速度破冰靠近。“当听到这个消息,乘客都松了一口气,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喜悦之情。”但糟糕的天气和海冰状况使得营救行动被拖延,直到1月2日才得以最终实施。
克里斯·特尼高兴地说:“这次我们终于百分百要脱困了!非常感谢中国、澳大利亚破冰船的辛苦努力!”
“在这样艰难的自然条件下,来自中国的救援是如此快速而有效。”被困人员特蕾西·罗杰斯教授在脱困后激动地说。而当听到“雪龙”船因此被困的消息后,“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获救者将每个人手写的感谢信扫描后传真给了“雪龙”船船长和中国相关部门,希望“雪龙”船早日脱困。
1月2日,在所有乘客都被救出后,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立即给“雪龙”船船长发来热情洋溢的电子邮件。他说:“你们的努力是国际合作的典范,不仅体现了人类航海中的互助精神,也体现了《南极条约》精神。”
俄罗斯远东水文气象科研所所长沃尔科夫也对“雪龙”船不畏艰险及时救援表达了感激之情。沃尔科夫说,“雪龙”船面临非常复杂的情况,但他们做得非常出色,尽了全力。如果不是他们竭尽全力,俄方的乘客就不可能这么快获救。
1月7日,负责南太平洋和南极海域海事安全和船舶搜救的协调机构——澳大利亚海事局发出感谢信,对中国政府、“雪龙”号科考船、“雪鹰12”直升机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上的52名船员表示衷心感谢。该机构新闻发言人莉莎·马丁表示,在这次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并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精神。
国内媒体 “雪龙”船是中国人的骄傲
国内媒体对“雪龙”号南极救援行动进行了持续报道和关注。在“雪龙”船为营救他人而置身险地、难以脱困时,《环球时报》刊文称,“雪龙”船不是高等级破冰船,但它的表现受到全球舆论的敬重,它尤其值得中国人为之骄傲。“雪龙”船完成对俄船上乘客的救援后,如何走出冰山区尚有很大不确定性。也许它能靠自己的破冰力量走出,也许需要美国重型破冰船的帮助。即使“雪龙”船最后要靠更强大的破冰船“救出”,它的故事依然动人。
在“雪龙”船依靠自身能力和天气转变的有利时机成功破冰突围后,《人民日报》刊文称,“雪龙”船舍弃自身任务,营救他人而置身险境的事迹彰显了中国传统义利观,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友谊。“雪龙”船突破冰封,胜利脱困,驶向辽阔的大海。“中国梦”扬帆之时,也一定是中国道义担当、一如既往承担负责任大国义务之际。
国外媒体 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国近些年的极地科考行动往往引来风言风语,这次“雪龙”船出发时,就有西方媒体称“中国盯上南极资源”。但“雪龙”船此次无私的救援给予这种偏见有力的反驳。美国《阿拉斯加派遣报》称,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几个月前更中立了。“雪龙”船的救援行动表明,亚洲国家对极地地区活动的参与可以有利于该地区所有参与者。
法国《欧洲时报》1月6日文章称,此次营救行动中,中国破冰船的行为可圈可点,救援时“行动有效、快速、有条不紊”,即使在救人后自身陷入困境,依然镇定自若。在积极设法摆脱困境的同时,船上部分科考项目照常进行,被困人员还“别开生面”地举行了乒乓球赛减压。面对困难时“不抛弃、不放弃”,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积极救援活动应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有效示范。
美国《侨报》刊文称,此次救援既体现了中国人良善、友爱和互助精神,也绽放出人性的光辉。“雪龙”船的救援赢得了赞誉,堪称一次成功的“国家形象公关”范例,展示了中国作为参与极地考察的负责任国家形象。
德国新闻电视台1月7日称,“雪龙”船突出重冰区展示了中国科考船的能力……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40113/369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