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上海的“后花园”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0 16:41:42 

记者 王榕榕
长期以来,滚滚长江挟带着泥沙一泻千里,在入海口徐徐堆出了中国的第三大岛——崇明岛。上海市崇明县是以崇明岛为主岛的海岛县,环江临海,拥有220多公里的海堤防线,通过一条长约20公里的上海长江隧桥连接上海市区。崇明岛水洁、风清、土净,被当地人自豪地称为“上海市的后花园”。
有的河水可直接煮饭
初到崇明岛的人,几乎感觉不到已到了海岛之上,却仿佛置身江南田园。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与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相互交织,村落密布,道路交错,水洁风清,林木茂盛,几乎每一处风光都让旅行者留恋。不过,最吸引记者眼球的还是小河边几位村民淘米、洗菜的生活场景。
“这些年,河水越来越清澈了,有的还可以直接煮饭呢!”一位洗菜的大婶近似夸张的语言让记者半信半疑。
记者从崇明县海洋局(水务局)了解到,目前在上海的陆域水系中,三类以上的水可用“几近绝迹”来形容。但在崇明,随着近几年生态岛建设的逐渐深入,符合二类水和三类水标准的河道越来越多。形象地说,二类水可以直接用来煮饭,三类水适合鱼类生存。
四面环水的崇明县拥有纵横交错、数量众多的河网水系。全岛有1万多条河道,几乎占全上海河道数量的3/5,水域面积共有150平方公里,占了整个岛屿面积的12%。所以,水环境保护成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海岛水质的保持要抵制两个方面的污染,一个是工业污染,一个是生活污染。崇明县海洋事务所的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持生态岛的田青岸绿、碧波无染,崇明对工业污染坚决说“不”。自《海岛保护法》和《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年~2020年)》正式发布以来,崇明招商引资的首要条件就是“增资不增污”。十几年来,崇明已拒绝了数百个不符合生态岛定位的投资项目和企业。
在崇明县中兴镇,记者走进了一个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一条曲折的木栈道穿过湿地,高大的绿色水生植物在清澈的水塘里迎风摇曳,两旁的桂花树散发着阵阵幽香,树上的鸟儿和水里的鱼儿自由自在,优美的环境令人难以相信这里竟然是一座污水处理站。
崇明县海洋局(水务局)工作人员刘卫告诉记者,以前海岛的村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河沟。近年来,崇明县大力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向生态岛迈进。目前,几乎每个村镇都设有污水处理厂(站),污水处理已达到规模效应。一张张污水收集管网接入到百姓的生活污水出口,经过污水处理站的工作,另一头流出的则是汩汩清水。污水处理站里的“湿地公园”其实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污水经过全自动化的降解处理后,再通过水竹、美人蕉、菖蒲、黑麦草等一些沉水植物和停水植物来吸收和分解水中的微生物,净化水质。
“崇明县一直在做安全水工程,用最干净的水服务百姓生活和农工生产,既大大减少了河水对海洋的污染,又加强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更是为了留住这‘一方净地’。”工作人员说。
“生态村”里享受“农家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当年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似乎可以用来吟唱现在崇明人的田园生活。身居繁华都市的上海市民时常在闲暇时到崇明做一回“农夫”,享受一下农家乐趣。
“想玩农家乐,当然是去‘前卫村’了,当年连胡锦涛总书记都去视察过呢,那是有名的‘生态村’。”路遇一个老年旅游团队,几位热心的队员纷纷向记者介绍,“那里的农家乐包吃包住一天才150块钱。”
跟着他们的队伍,记者来到了前卫村。这里到处是绿树环抱的村民小楼。一户红墙青瓦、亭台楼阁装修风格的农家乐小院里,人流穿梭,厨房里一派繁忙的景象。老板娘一边帮忙洗菜,一边介绍着:“现在还不算旅游旺季,自从长江隧桥交通开通后,有了专通这里的公交线,赶上节假日,上海来这里旅游的车辆常常被堵在长江大桥上。”
“现在生意很兴旺吧?”
老板娘微笑着应和道:“现在岛上‘农家乐’多了,分流了我们的客源。幸亏我们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都是绿色无污染的,许多游客都喜欢带些回去。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去田野里采摘。”
在上海,崇明岛的绿色蔬菜已形成品牌,开了1500多家农产品直销店,价格比上海市内的还贵。
无巧不成书。在农家小院的另一边,一位老者正在庭院里悠闲地做着器械运动。他正是前卫村刚退休的村支书徐卫国。
徐卫国说,40年前,崇明岛很多地方还十分荒芜。经过政府的扶持和百姓的辛勤创造,如今前卫村已变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村。
“前卫村和崇明其他村镇一样,一直在走生态环保之路。”徐卫国说,由于重视生态保护,岛上的工业经济不够发达,但新能源和低碳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少实惠,“农家乐”成为开发海岛生态旅游的重要支撑,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海堤水闸是百姓的生命线
“哎,师傅,卡车不能走这里,请绕出去。”
“那边不能下去,都是泥沙和芦苇,很危险……”
类似这样的喊声,每天都会出现在崇明岛的堤坝上。
在崇明县城桥镇三沙洪路旁边的海堤上,记者看到了几位身着制服的“黑衣人”,每个人胸前都挂着一个写着“崇明县水利工程管理所”的工作牌。他们遇到大卡车就拦截住,劝说司机下堤改道行驶,司机们也很听话地改了行车路线。
他们是三沙洪水闸的管理人员,更是堤坝的巡查员和保护者。
在崇明人的心里,如果说全长220多公里的一线海塘大堤是景观线的话,那么海堤上环岛的26座水闸便是岛上居民的“生命线”。水闸与岛上的河网水系共同构成了全岛骨干引淡排涝系统,与大海和长江形成了良性循环。
目前,崇明本岛的堤闸管理站一共设有7个总站、24个分站,总站实时监控水位、安排调度工作,分站则以水闸为主,直接面对引水排水,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和巡查。
三沙洪水闸的分站长陈浩介绍说,这只是他们的日常巡查,看看堤坝是否有被破坏的现象,还要防止违规重型车辆在海堤上行驶压坏堤路。有时候,遇到一些老百姓翻过大堤,到芦苇里挖水草、捉河蟹,他们也会制止和规劝。
崇明县水利工程管理所最忙的时候是在汛期,特别是每年的6月1日~9月30日,每个管理站都会增加人手,加强海塘巡查。尤其是在天气发生变化或者台风来临时,全员都到岗、到位,按照台风预警要求对河水进行预排、预降。
崇明本岛凭着四面环水的地理优势,内河排水比较快。为了应对暴雨、减小汛涝对农田的伤害,崇明按照潮汛规律提前排水、引水。当堤坝里面水位比外面水位高的时候,就要先排水;内水低的时候,就引水,以满足岛上用水需求。
“16年来,我们的堤坝从没有出过大事。”在崇明土生土长的陈浩骄傲地说,在1997年以前,崇明岛的外延设施很多还是土堤,现在的大堤基本都是按照百年一遇最大潮位的标准建设的,而且崇明人在长期治水保土的斗争中摸索出一整套围滩筑堤保持水土的方法和经验——堤外种植芦竹,可起到消浪护堤的作用;内堤肩上种植草木,可以控制大堤内坡的水土流失。
如今,从高空俯瞰崇明本岛,绿树成荫的环岛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巨龙,盘伏在长江口上……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1127/66529.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