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鲀,全身长满了硬刺,名字的本身就反映了这一事实。刺鲀身上的这些刺,是由鳞片演变成的,也就是说,刺鲀的鳞就是可以活动的棘刺。当刺鲀身体膨大时,棘刺可以直立,棘刺基部互相联接,形成一个连续的甲板,这些棘刺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免受敌人伤害。
平时,这些刺紧贴在身体表面,顺溜溜、光滑滑。一且遇到敌害或受到惊扰,刺鲀就急速大口吞咽海水或空气,使身体迅速膨胀,全身的棘刺都竖起来,,形成一个有毛刺的球体。它腹部朝上,漂浮在水面上,顺着水流漂泊,敌害怎敢碰它!刺鲀就是依靠这套本领来抵御凶猛敌害的。
待险情解除,刺鲀就把吞进去的海水和空气再吐出来,棘刺林立的球形身体很快瘪下去,恢复了原样。此时可怕的棘刺也倒伏下去,紧贴身体,于是刺鲀又慢慢地向水下游去。
会动脑筋的鱼—鳞鲀
在珊瑚丛生的南中国海的珊瑚礁中,生活着一些身体侧扁,腹绍退化,体长20厘米左右,外形酷似马面鲀(剥皮鱼)的鱼。因为它们全身被以坚硬的板状厚鳞故名为鳞鲀。
鳞鲀的眼睛生在身体背部的中央处略向前,看上去鱼的头部好似占据了整个身体的1/2,身体背部的第一背鳍前方生有一根十分粗壮的硬棘,这根粗硬的棘表面布满了粒状突起,而且棘的基部可以前后活动,宛如手枪可以扣动的板机,所以南海渔民又称它们为“板机鱼”。
鳞鲀的口中生有坚硬、锋利、十分适用于切割的楔状牙齿,加上它的全身披有硬鳞,有些种类的尾柄两侧还生有锐利的棘或倒钩;这些形态构造十分利于鳞鲀在珊瑚礁中穿游和捕捉食物。
鳞鲀的食物是生活在珊瑚礁中带刺的海胆和海星。特别是长棘海胆的肉,鳞鲍最喜欢吃。长棘海胆的全身都布满了长30厘米以上的长刺,鳞鲀的眼睛生在离口很远的头部后方,可以说这种巧妙的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适应性可使鳞鲀在捕食长棘海胆时,不致被海胆的长棘刺伤眼睛。但鳞鲀要吃掉这个全副武装的“球刺猬”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想出巧妙的制胜之法。
长棘海胆只有口部周围没有棘,可算是“不设防”的区域,但它的口偏偏长在底部。鳞鲀若不想出妙法,用嘴去啄食是根本办不到的。于是善于动脑筋的鳞鲀便先用口向海胆喷水,使长棘海胆在水流的冲击下,把身体翻转过来,这样海胆“不设防”的口部便暴露在鳞鲀楔状利齿的攻击范围内。
全身是宝的鱼——鳕鱼
背部有三个背鳍,嘴巴上有一很小胡须,这是鳕鱼的典型特征。我国北方称鳕为“大头腥”、“大头鱼”,朝鲜称鳕为“明太鱼”。
鳕鱼周身是宝,除肉可食用外,眼球可提取维生素B,肝可提取鱼肝油。鳕鱼肝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时鳕鱼肝油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所以患肺结核病的人,可长期服用鱼肝油。其胰可提取胰岛素,膘可制膘胶。鳕鱼膘胶可治疗咯血。鳕鱼的骨焙焦研成粉末调成糊状可治脚气。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鲤鱼肝是制造鱼肝油的重要原料之一,为此有必要介绍一下鱼肝油的小史。鱼肝油作为医药品起源于远古的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和格陵兰以及挪威的居民。但是其工业化生产却迟至1847年。最初生产鱼肝油的方法,是把鳕鱼和鲸的肝脏置于水中,使肝油和水自动分离后,撇取其上浮的鱼肝油。1848年挪威开始用水蒸汽加热法。1880年日本采用水煮法,开创了日本鱼肝油的生产历史。
鳕鱼是生活在海水下层、集群很强的冷水性洄游鱼类,其中尤以大西洋为多,故而大西洋是“鳕鱼的故乡”。鳕给北欧诸国,特别是挪威和冰岛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冰岛人把鱼腥气称作是“钱的香味”,冰岛每年向国外市场提供的鱼占世界市场的6%。现今每10个冰岛人中就有1人从事渔业生产,他们一个人的收入能养活7个冰岛人。
体温比水温高的鱼——金枪鱼
金枪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名贵鱼类;在日本、欧美一些国家非常畅销,可以说在这些国家金枪鱼家喻户晓,就像我国人民熟悉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一样。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把金枪鱼肉比作是“海鸡肉”或“小牛肉”。美国制造的油浸金枪鱼罐头风靡全球,是国际上最畅销的食品之一。
金枪鱼的温度为什么会比周围水温高呢? 原来它身体两侧有皮肤肌肉血管网丛,经科学家周密研究,金枪鱼的体温比周围水温高出9℃。这种不知疲倦的快速游泳者,肌肉收缩力量是使它们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沿金枪鱼脊柱两侧强有力的肌肉和皮肤上大量的血管网丛,表明这些部分的新陈代谢特别旺盛,因而金枪鱼的鱼肉似牛肉,是紫红色的。其中血红索含量很高,低脂而高强蛋白,所以营养价值高。
金枪鱼游速快,每小时达20海里。戈特教授曾说:“今日在美洲海边所发现的金枪鱼,可能是在前晚绕过好望角的”。此事不必共有,但由此可知其游速之快。
金枪鱼类遍布世界海域,是世界性海洋捕捞对象。过去一直由美、日两国主要生产,1959年以来前苏联也积极开发。因为遍布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洋的金枪鱼类渔场都在拉美、非、亚、澳、欧各洲一些中小国家的近海和外海,所以金枪鱼渔业越发展,就越和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有关。历史上拉丁美洲反对大国海洋霸权的金枪鱼之战,是世人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