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18日讯 将于10月19日为广州市中学生开展“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授课的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目前,正在太平洋上执行最后一个航段的调查任务。截止17日,“海洋六号”船已远航近五个月,完成了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区任务,再获科考大丰收。目前,正前往新的工作海区,船上的科学家们正利用转换工区间歇,进行“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的紧张准备。
本月19日的海洋六号“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题,将有首席科学家刘方兰、船长蓝明华和3名科考专家,通过卫星连线的方式,共同给广州近百名中学生进行海洋科普课堂授课。届时,全国中学生们和网友将可以通过视频和网上直播,看到茫茫太平洋上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实时的工作现场(网络直播地址:121.33.205.238)。
在万里连线的课堂上,同学们将会看到,今年5月28日离开广州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他们执行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考任务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大洋航次任务,至今已在太平洋上工作了近5个月,辗转上万海里,现已完成三个航段的科考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海洋科考样品、资料和丰硕的科考成果。
海洋六号第一航段,在西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结壳矿区——采薇海山进行资源与环境考察,对这一海山结壳资源量进行了验证,并初步形成对这一海山跨年度、连续、立体的环境观察体系。
7月3日,海洋六号船在关岛短暂休整补给后,开启我国远洋科考史上首个中国地质调查局航段的考察,历时40天、东西跨度超过3000km的大范围侦查性调查,圆满完成设计任务。之后,继续执行中国大洋29航次第2航段任务,首次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拟定的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获得大量的环境与生物调查资料。
目前,海洋六号正在执行大洋第3航段任务,在刚过去的10多天时间里,中国“海洋六号”的科学家们已圆满完成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龙一号”的大洋试验工作,并首次对多金属结核区进行了声学探测应用,取得了初步成功。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一艘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 2009年10月入列,这是它第三次执行远洋调查工作。2011年,“海洋六号”首航太平洋,从广州启航赴太平洋西部、中部海域开展重点区域多金属结核区等资源、环境等调查工作以及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约3万多千米),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全部科考任务,被中国大洋协会授予“首航深海大洋 科考业绩卓著”的牌匾。2012年,“海洋六号”完成中国大洋第27航次科学考察,为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深海试验提供了精确的水文、地形等基础资料,执行了海试技术保障及警戒护航等任务,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周边深海盆地区发现了资源量可观的富钴结核矿;建立我国首个海山区深海多目标立体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中国科学家首次对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地形地貌精细测量。此外,海洋六号还完成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等,并作为国家高科技863计划海洋领域科研课题海上试验平台,成功完成了多个项目海上试验。由于业绩突出,“海洋六号”已先后被国家授予“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先进集体”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光荣称号……查看全文:http://ocean.china.com.cn/2013-10/18/content_30330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