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兰秀帮"

来源:石林   发布时间:2015-05-21 03:24:39 
秀山旧时称兰秀,是由大、小兰山和秀山组成的,取其“兰谷幽香,秀水清涟”之意。说来奇怪,大、小兰山其实只是两座小山头,他的面积根本无法同秀山岛相比,为何古时要称“兰秀”呢?苏东坡在《送冯判官之昌国》的诗中称,“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也把两山并列,并把兰山排在秀山之前。细细想来,这同秀山的海运业有密切的关系。《定海厅志》说:大小兰山在秀山南浦岙口,居民渡江入城者,必由此达马岙三江浦,嘉庆年间建有斯美亭于大兰山渡口。而在秀山的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恰是它发达的海运业。旧时有诗赞:“翁洲十船九兰秀”,“兰秀帮”的旗号在浙、沪、闽一带十分响亮。大约就这原因,使兰山的名气大于秀山。

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秀山开发很早,约在四千多年前,就已有人类在岛上活动。这很可能与隔兰山江相望的马岙有关系。因为据马岙土墩古文化遗址群发掘的石器、陶器和骨器论证,马岙是舟山群岛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规模最大的原始人居住的海边村落,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秀山人大概就是从马岙渡海而过,并由此进入岱山本岛活动的。而且,秀山在历史上也有过属马岙的时候。在岛上的袁、厉等几个大姓的祖先,据考证是从马岙迁移过去的。但在唐代前,秀山的居民很少,一直到明末,人丁才兴旺起来。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岛上生产的米、麦、豆、油、烛、花布、牛、羊和蔬菜、竹木等物,基本是自产自用的,就是有剩余,靠搭航船出岛,已足够。因此,在这以前还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海运业。

秀山人重视海运,喜爱海上生活的习惯,可能同秀山历史上几次屯兵打战有很大的联系。一次海战发生在元朝,据元史哈刺 传记载:“七月,宋将张世杰(从) 山(今衢山)、秀山,舟师千余艘攻夺定海港口。哈刺 迎击,虐其裨将,并海船三艘。八月,宋兵复攻定海港口。哈刺 击退之。”第二次发生在明太祖洪武元年二月,汤和征闽师还,路经秀山,元宋旧将叶希戴、王子贤等“相忿斗既而合力拒官军(象山志)”,“汤和为贼所袭,失二指挥(汤和传)”,“三月希戴等驾船二百余艘,突入府港攻城。驸马都尉王恭力战,获其巨魁,贼溃走(敬止录)”。英勇善战的秀山人祖先的血液,蕴育了后人征服大海、征服自然的胆识和勇气,也为后人设计了一条走出海岛的求生之路。

秀山人热爱海运的另一个原因,是同秀山地理环境分不开的。秀山岛上南浦、北浦,自从乾隆年间袁文奎创筑了南浦大塘和北浦肥土塘后,成了船只停靠的良港。据老前辈回忆,同马岙三江码头隔海相望的兰山码头位于南浦口,乘客上落十分方便。南浦、北浦海口潮平流缓,渡船停泊十分便利。两浦里湾头众多,宽而深,大小船只可按各自吃水深浅在浦内扬帆穿梭,热闹非凡,美称“南浦归帆”。再加兰山港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港口,使得秀山人有着发展海运的巨大自然优势。

但真正意义上的秀山海运业,应该出现在清朝后期。因为,舟山历史上明、清两次岛民大迁徙,使得秀山也两次成为空无一人的荒岛。直到清康熙年间,内迁居民陆续逃回故里,秀山才繁荣起来,从而出现从事海上运输的行业。而且,在这以后,岱山才与江苏、上海、宁波、象山等地口岸通商。可惜,在清光绪年以前,翻遍历史资料没找到秀山海运业的只字记载,几乎是空白。秀山的海运史在此之前,也只能是一个尚存在老辈人口口相传的自豪的传说中,成了一个引人猜测的谜。历史在这里仅仅打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手势。

但先人毕竟在秀山岛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造就了1910年至1940年间航行在海上的声名赫赫的“兰秀帮”船队。

声名远扬

据近百岁的冯祥玉、宋冬生、陈阿文等老船工回忆,他们的祖父就已从事海上货物运输。而在民国年间最为兴旺发达,1922年间拥有的船只最多。后来由于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加上海盗横行,生意清淡,秀山海运业才逐渐衰落。日寇在1946年投降后,秀山的海运业又重整旗鼓,再次迅速发展起来,但在解放战争后又迅速萎缩。

据现有的资料,综合老船工的记忆,目前有据可查的秀山第一只木帆船,出现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是热跳村陈利金自筹资金,在热跳沙头打造的。此船取名“金宝茂”,是一条4000担(折320吨)的大船。当时,打造船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从事海运业,主要是从福建装运木材到宁波、上海等木行,从中获利。第二条有证可查的运输船是石井潭村石庆兰,在1910年前打造的取名为“石鼎星”的木帆船。此船有1300担,折合104吨。由于当时,国内正处在北伐战争时期,战争物资消耗很大,而沿海一带战火较为平静,因此,正是海运业大力发展、有利可图的难得机遇。所以,可以想象秀山的海运业确实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兴旺发达起来的。但历史决不能在一夜之间改变,突然之间冒出这些海运船。这之前肯定有一个原始积累过程。可见,在1910年前秀山决非只有现在可查的“金宝茂”和“石鼎星”,只不过是历史在此突然打了个盹,它的来历和身世已被岁月的沙尘深深掩埋,无从查考罢了。

原秀山海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志鸿,出生在一个航海世家。他说其祖父陈林生,父亲陈阿文,兄长陈鲍生、陈乖友,都是货船老大,撑过800吨的大船。他们一生都是在海上船上漂泊过来的。因此,他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船有着无比依恋。他曾在1988年至1991年间,对秀山的海运业作了详尽的调查,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为秀山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他退休后还凭着自己小时侯的记忆,用彩笔画出了各种各样的船只插图。据他调查,到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秀山的海上货运业船只锚泊地点有两处:南边和东边。泊在南边南浦一带的吨位较大,都是热跳、长坑、乌岩头、石井头、南浦等村的船,由于他们都是航行于南方福州、温州的,以装木材、柴、大米等什货为主,秀山人称为“大南截”。泊在东边一带的吨位都在40-60吨左右,以石弄堂、海岙、北浦等村的船居多,主要是走上海、宁波、奉化、象山、嵊县等地的,以装石头、沙泥、水果和缸、瓷、盆等一些货物为主。

1910年至1940年,这30年的时间是秀山海上运输业最为鼎盛的时期。在1922年秀山人的船只数为最多。据现在还能查证的有船主姓名、船名及吨位的船只就有193条,计24565吨位。其中百吨以上的“大南截”就有60条,有83户人家经手过船只,计17487吨;百吨以下的有133条,计5600吨左右。那些百吨以上的大木帆船中,绝大部分都在300吨至400吨之间。吨位最大的达700吨左右,船员有40多人。据陈志鸿说,海岙村的乌大夫和热跳村陈鲍生租来的“金裕同”和“金顺利”,就达680吨位。小时就常听大人比喻说:“吃勿饱的裕同,撑勿够的顺利”。这些大船的尾部,据说能摆10多张“八仙桌”,老大和“出海”业务常常在尾部仓下的“后附窝”里装上有天花板的八角大凉床睡觉。

这些船只多数是从福建打造或购买来的。但也有一些是在热跳村沙头打造的。那时秀山人已能造400吨的大船。秀山的造船史,在马岙镇也能找到佐证。马岙乡民们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九株樟”的故事。在马岙三胜村西边的山坡上,曾有一棵大樟树,树冠遮天蔽日.素以撑大船著称秀山岛欲买走造船,锯了三天三夜仍未锯倒,村民视为神树,后动用狗血犁头才将大树锯倒。大树在三江口码头装船时,滚入海中。马岙人说,现三江口港湾中的长条形礁石就是那大树的化石。乡民们只要听到礁石上传来轰响的海潮声,就知道要来风暴,据说十分灵验。大樟树锯掉后,又在原根部长出九株樟树,后又被秀山人买走造船,这是事实。1970年,近30名村民用火药包、钢钎、斧头等工具,花去一年时间才将九株樟的树根挖出,其根部周长100余米,直径近30米,根须纵横交错,庞然大物。九株樟说法神秘而又似真非真,但至少证明了秀山人撑大船、造大船的事实和它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据冯祥玉老人眼见和听说,当时,在南浦一带十分热闹。每当船队从南闽、广东运来大批杉木和水果返航回来时,船舶从兰山港一直延伸到长白港口。因此,秀山的船员经常上长白岛,从而演绎出了许多与长白姑娘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有了流传至今的“长白女子秀山郎”的说法。在浦里的木帆船从小偷牛山、兰山埠一直连接锚泊到热跳埠一带;北浦和东边,从双恋埠、大欢喜、海岙至黄沙嘴一带船舶相连,其景观十分壮观。老船工说,每当“大南截”开航时,先要把三只舢板吊上,分置于船尾的左、右、后三方,然后要拔起二门锚,撑起三道篷。船工们一起高歌,起锚号子想彻海天,抛锚链子啷啷之声从傍晚一直响到半夜,往往需要半天才能启航。

嗨!唷!嗨!唷!
一支梅大闹宁会府唷,嗨格唷!
炮灯二郎关是韩世忠唷,嗨拉格唷!
三次激走拉格金兀术唷,嗨唷!
四杰村大闹嘉兴府唷,嗨拉格唷!
伍子胥要把昭关过唷,嗨唷!
六出里格祁山诸葛亮唷,嗨唷!
七岁里格打虎李存孝唷,嗨唷!
……
一片风篷罗一股罗风,嗨唷!
两片风篷罗二股罗风,嗨唷!
啥人会撑到风篷,嗨唷!
扭转乾坤是真英雄,嗨嗨唷!

这些“拔锚号子”和“起篷号子”,老船工至今唱起来还十分嘹亮动听,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人热血沸腾。90多岁的陈宝林、俞福嵩、黄渭澄等老船工说,那时南浦、北浦浦内扬帆穿梭,信旗飘飘,热闹非凡。浦两岸桃红柳绿,芦枝婆娑,帆影重叠,岛内岛外客商,沿浦叫卖,暮色茫茫,帆归芦旁,舵尾烟绕,舱灯闪摇,“南浦归帆”的风景独特而秀丽。旧时,有诗作过生动描写:“南浦湾环水一片,野航多在此间停,归来稳泊芦花岸,舵尾茶烟逗月青。”“一条南浦路迢遥,恰喜归帆趁暮潮,等是绿波芳草地,去时偏惹客魂销。”老船工说,当时船只一直可开到现在的乡政府所在地大小凤凰山一带,可惜旧时缺乏对天然浦的护理,两浦逐年淤塞变浅,直至消失。那时由于装卸搬运工具十分落后,货物都是用扁担、麻绳、手拉车装卸搬运的。由于船工很多,生意兴隆,在浦边自然形成了许多店铺。有卖修船用桐油等物资的杂货店,做篷帆的裁缝店,打铁锚、铁钉的铁匠店,卖篷布料的布店,还有小饭店、药店、理发店等等。岸上船员、车夫、装卸工,你来我往,形同闹市。老人们说,停泊在浦内都是些四、五十吨至百吨的小船,当地人称其为“绿眉毛”、“五道肠子”、“橹蛋船”。当时秀东一带的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自己的船,据说有99只,现在秀山人中还有“一百只总是差一只”的传说。由于船只多,当地秀山的青壮年几乎全做了船员,还有许多船只只好雇佣外岛的船工。这些船只传说是为上海吴淞口给“洋人”建避风塘装石头而发展起来的。据《中国水利史》记载,从民初到1931年的近二十年间,上海的一些海塘由于飓风不断,年年发生抢险工程,单中央政府和地方出资的工程就修了11次。而当时因政府腐败,上海一些通商口岸都为外国人管辖,因此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这时,海岙还出过两个建“洋塘”装石头的包工头,名叫张开宝、董如宝。这两个人从洋人手里接来业务,然后在嵊山、泗礁开采出石头,再由秀山人装运到上海。

由于秀山人善经营,做生意勤奋又精明,撑船的技术人才又多,当时在江、浙、沪一带名气很大。只要一听是“兰秀”的船,都乐意把生意交给他们做。上海的一些老板也纷纷把船只租赁,或者同秀山人拼股、合股,联合经营运输。据目前可查的这类船就有11条,计5176吨。上海人的生意经,秀山人惯于征服大海的撑船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秀山海运业的发展。航线也随之延伸,南边一直到福州、厦门、泉州、广东,北边一直发展到上海、青岛,向西一直到了南京。

从此,“兰秀帮”的名声越来越响,传遍了各口岸。

多灾多难

由于“兰秀帮”声名远扬,一些外岛的运输船在抢生意时,就有人冒充“兰秀帮”船。但时间一长便被老板看穿了底细。因为“兰秀帮”的船名基本上是“金”字开头的。如“金泰隆”、“金宝顺”、“金永安”、“金顺利”、“金鸿富”、“金益丰”、“金祥和”、“金海宁”等等。当时,每条秀山船上都设有“圣堂舱”(神舱),里面供奉着“娘娘菩萨”和船官菩萨(形如关公),两旁还有两尊小神像,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意为驾船出海,最要紧的是耳聪目明,以保海上安全。而“娘娘菩萨”据说姓“金”,因此船名都取“金”字开头,希望菩萨保佑顺风顺水,太太平平。这一习俗,一直到1946年,才被秀山人国民党国大代表厉雪凡打破。当时,乌岩头村的童应富、童云夫、邬人 等四人合股,从福建新打了秀山历史上第一条500吨的木质机动货船,尖尖的头,方方的尾,同现代船只十分相似,在秀山引起了巨大振动。大家便请出厉雪凡,请他取名。受过良好现代教育的厉雪凡推辞不过,便大笔一挥,打破常规写了“翁洲”两字。这是1910年前那条取名“石鼎星”船后,唯一取名不带“金”字头的船只。

但是,顺、泰、宝、安、富、昌、兴、宁等吉祥的名字,以及姓“金”的娘娘菩萨,并没有给秀山人带来多少美好、富裕和安宁。当时船员的生活十分清苦,船工间留有“大南截行长江,老婆孩子儿喝清汤”的谚语。船上的装卸货物,从装舱、背截,一直到起航全部是船上船工们做的苦力。他们的生活情景当时形容是“仙、老虎、狗”的生活。在无浪的好天气行船时,是“仙”;装货卸货和处理突发事件时,个个需要像“老虎”;遇上台风和海盗,船工就连“狗”都不如了。俗话说,船工是“脚娘肚当米缸,弄口脚健饭吃吃”。那时,大南截走南窜北,一个航次往往要一个或几个月的时间,吃饭吃菜喝水都是省着饿着吃的。80多岁的原秀山木帆船运输社的社长、后海运公司党支部书记黄金泰介绍说,他是十几岁就下海撑大船去的,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大南截在海上航行一个多月,一点蔬菜吃完后,只好用半根鳓鱼当咸下饭。吃饭时,在咸鳓鱼里加点盐,冲上水,就着汤下饭,一直要吃到船到目的地。衣服也穿得很破旧,只有少数船老板在靠码头时,才会穿上丝绸长袍,戴顶台湾草帽,风风光光,落船上岸去白相。

生活清贫,并不是船工们的最大问题。可怕的是船只触礁、遇上台风、碰到海盗。特别是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海上强盗越来越多,使船员终日提心吊胆。为此,“兰秀帮”为防御海盗的抢劫,纷纷在船上配备步枪、石头等作为防卫武器,多次与海盗抗击。但大多数因武器落后,船工不善作战而落败,被海盗洗劫一空。有的甚至连船只也被海盗击沉和烧毁。如1897年在秀山热跳村沙头打造的陈利金的“金宝茂”,在1928年突然遭遇三只海盗船围攻。“金宝茂”边打边逃,从中午打起,一直坚持到天黑,终因海盗船坚枪利而落败。当时,“金宝茂”船上装的是纸张,被海盗子弹击中后起火,扑救不及,燃起大火。最后这条320吨的大南截,被烧光。所幸其它“兰秀帮”船赶到,救走了船员,只死了二人。又如小 村邵祥顺80吨的“金宝顺”,在1942年遭海盗围攻击沉,船上8位船员全部遇难。

在“兰秀帮”与海盗抗争史上,也有过辉煌的胜利。如后人至今还常常提起的两条船。一条是石庆兰的“金宝康”,另一条是陈龙水的“金源祥”。“金宝康”是石井潭村名老大石庆兰经营的第二条大南截。在1940年间,石庆兰从上海购置了一批武器,计土火炮4门,汉阳造、三八盖子枪、仿捷克七九步枪和马牌橹子枪等步、手枪10余支。由于船上武器精良,火力猛,船工英勇善战,在同海盗的几次决战中,打败了海盗,名声赫赫。久而久之,留下了“宝康平安走天下”的美称,连海盗船都远远的避它而行,以至一段时间,“兰秀帮”的船都主动邀它同行,挂上了“金宝康”的旗号,让海盗分不清真假。另一条“金源祥”,是在1942年装上4门土火炮,买进15条枪的。当时它的武器装备上“兰秀帮”中最猛的。一次遇海盗抢劫,“金源祥”奋力还击,一直打了一天一夜。最后子弹、炮弹消耗而尽,便改用石头攻击。海盗一见大喜,便加速向它扑来。面对越来越近,已抛过铁钩的海盗船,陈龙水急中生计命船员砍断链子,充当炮弹塞进炮口。四门土炮齐鸣,一阵热浪击倒了一排海盗。碰巧一门土炮因慌乱抬高了炮台,一炮击中海盗船桅杆,链子缠断桅杆。海盗一见桅杆断倒,失去主动力,加上怀疑是“金源祥”用计假装打完炮弹,便调转船头大败而逃。

除了被海盗击沉外,一些船只是由于海难损失的。当时航海仪器十分落后,除了一只木向盘外,就要靠经验看天气、看航道撑船。因此,基本上年年有惨事发生,遇台风、触礁、撞岸等。现在还能查证的就有热跳小岙村林良坤的“金泰隆”,1933年毁于台风;1940年,石弄堂村周其培的船装石头由泗礁至上海途中,遇大风沉没,9名船工无一生还;海岙村邬人富的“金安兰”、邬阿鲁的小船、邬人高的“金安呈”、唐永兰的“金祥兰”和“金祥利”,还有北浦沈元清的“金裕兴”等都是遇风暴沉没的;热跳小岙村林阿友的“金泰生”,1942年在长江急流中触沙翻船沉没,船上24人无一幸存;林阿友的另一名“金泰利”,1943年在福建金牌门撞上石岩而毁;热跳宫前村陈乘发从上海租赁来经营的“金顺华”,毁于长江流砂;海岙村黄渭澄的沙石船,在1944年触礁沉没……

另外,由于抗日战争的战线下移,又损失了一批船员。如海岙村黄阿多的“金安康”,在1938年走象山港时,被日寇大炮击沉。损失最多的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因惧怕日寇炮艇进港,提出封港阻止日寇进犯内河的战略后,在1938年前后,秀山的大部分船只被国民党军队拦截押至上海吴淞、宁波镇海口,沉船填港。就连在海盗拼杀中勇猛顽强、名声显著的“金宝康”,也难逃厄运,在1944年被炸沉在镇海口。

从此,曾名噪一时的“兰秀帮”船只,至1947年底已彻底败光,辉煌的秀山运输业也跌到了最低潮。据老船工回忆,那批船到1950年时,只剩下了热跳宫前村陈跑生的“金宝利”、乌岩头村林良正的“金泰力”和“翁洲”轮三条。而“翁洲”还是1946年新打的,在1949年国民党撤退舟山前夕,连同船员一起被押到了台湾,下落不明。496吨的“金宝利”后被上海老板改装为机动船,于1953年下半年烂在秀山。320吨的“金泰力”,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征用,改成机动船,经常往来于上海至海门航线,运送军用物资,由于要过一江山、大陈岛等国民党守区,因此船上配有解放军和武装。后在1954年9月,从上海装生石灰至海门,停靠在岱山过夜时,遇大暴雨的袭击,燃成大火,船体被烧毁。并因弹药爆炸,炸死了船员陈阿土。至此,这批大南截全部绝迹,秀山岛上只剩东边百吨以下的十来条小船。

虽然,秀山人不死心“兰秀帮”毁灭,加上惯于海运的习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船老板又重整其鼓、重操旧业,在秀东片重新发展了20余条百吨以下的木帆船,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没成什么气候。到1954年成立秀东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时,只剩了14条小船。最大的一只也只有139吨位。

再创辉煌

秀山海上货运业走出低谷,再次兴旺发达,重振“兰秀帮”英名,已是1954年以后至80年代后期,这是近40年时间里的事了。在这段历史里,秀山的海运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许多辉煌骄人的业绩,创造许多人间奇迹。

引发这场变革的源头是在秀山的秀东。当时,从战火中苟延残喘生存下来的整个秀山岛,只剩秀东的十来条破船。1954年9月17日,在岱山县政府批准下,创建了浙江省第一个集体运输企业——秀东运输生产合作社。入社的153户158人一改过去的私营和分散经营,向船商租用了六只半破旧木帆船,向秀山区政府借用一只(55年由运输社买入),共七只半船,计471.84吨,折价29677.51元,开始组织起联合集体经营。当时,合作社的条件十分简陋,全社只有社员投资的现金867.80元为流动资金,后方全部设施就是向群众租来的20平方大小的半间屋,只配备岸上工作人员2名。但大家人心很齐,一有事情158人一起动手,场面热热闹闹,十分惊人。

这时,部分船商见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恐怕合作社的发展会影响他们的收入,便纷纷提出要抽走租船用的资金,使得刚刚起步的合作社面临工人工资发不出、海滩有船修不起和人多船少的困难,新生的事物眼看就要夭折了。社里决定开展一个生产自救、人人“献宝”活动。儿子动员母亲,丈夫动员妻子,贡献出了珍藏的金耳环、金戒指等财物。有人甚至用糖块哄下了小孩脖子上的银项圈来投资自救。当时的副社长黄金泰老人是个有心人,在他珍藏的一本红皮小本子里,清楚得记录着这场“献宝”活动,最终结果:现金470元,金戒指14只,金耳环6.5副,银圆130块,银项圈15只,碎银5斤,棺材板2副,锡98斤,铜钱32斤麻(麻绳)11斤,棉纱5筒……他们用变卖这些物品的钱,修好了第一只属于自己的木帆船,出海投入了生产。没有货源,社员自己冒者刺骨寒风挖沙运到上海去卖;没有后方仓库,自己动手搭建了三间草屋……当时月人均只能从社里预支5元钱,可大家还是熬下来了,并且越来越好,收入成倍增加。

1956年2月17日,黄金泰开始任社长,新吸收了81名社员,折价入社船17.5只,计918.13吨,金额64064,并改名为秀山木帆船运输合作社。这一年春,舟山各地也纷纷组织了17个运输合作社,入社船舶623只,计1.54万吨,有社员4417人。

1957年,聪明的秀山人看准了机帆船的发展趋势,在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经验的基础上,卖掉手表,献出棺材木料,从泥涂挖出旧船板……从海门打来了舟山集体企业中第一条机帆船。至1964年12月共建造了26只机帆船,全面实现了机帆船化,再创全省第一。

1983年5月10日,对已改名为岱山海运公司第八船队的秀山人来说,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他们打造了两艘430吨的钢质货轮。在“兰秀帮”的大南截消失后的30年后,他们终于又拥有了自己“大南截”样的大船。这以后,随着公司的发展,船只越来越大,到1986年已建造了2200吨级的大型货轮。

要总结这段历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它的变化实在太大。也许可从黄金泰老人那本小记录簿中的“光荣史”一章里,看出一些辉煌。从1956年至1989年,老人整整记了12个页码,粗粗一数,受到中央全国一级表彰奖励的个人和集体先进称号就有9次,省级的14次,市级的27次。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再次辉煌的“兰秀帮”在步入90年代后,由于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和陆空交通的突飞猛进,再次滑入低谷。如今,秀山海运公司已不复存在,船只也已各奔东西,正如黄金泰老人手中小红本最后一页记录的那158名创业者的名字,由于时光的流失正在被老人无可奈何地一个一个圈掉!

所幸的是海运公司的船,还有一些仍留在秀山人的手里经营,并有近四分之一的秀山劳动力,仍从事海上运输工作。而且,听说秀山人打造了3000多吨的新货轮!

也许,一个全新的“兰秀帮”正在蕴育之中。因为,他们的身上一直奔腾流淌着“兰秀帮”先辈好汉们的血液!我们期待着新的“兰秀帮”再次腾飞起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