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明乐
北冰洋的海冰大面积融化,海豹可能会丧失赖以生存的家,北极熊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并导致世界上某些地方的气候发生变化。这是北冰洋海冰融化产生的“蝴蝶效应”,也是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的内容之一。
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4年8月,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内,设有极地冰雪与海洋环境、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物和生态环境以及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4个重点研究方向。近日,记者走进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一探究竟。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何剑锋告诉记者,随着极地环境的变化,不仅大型生物的生存状态备受关注,极地微生物对气候环境的指示作用也不容小觑。在何剑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极地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和藻种资源保藏库。库里光线比较暗,一进入库里立刻感觉到一股股冷气扑面而来,记者不禁打了个寒颤。“我们从南北极带回来的一些样品都存放在这里,因为样品需要保存在低温和较暗的环境中。”何剑锋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建成南极长城站至今,我国已开展了近30年的极地考察,但对于南北极极端环境独特而丰富的微生物区系的了解,尤其是对极地低温微生物物种及其价值的认知还相当粗浅。何剑锋的研究领域为海洋生态学、海冰生态学、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随着极地特别是北极环境的快速变化,他带领的研究小组已将重点研究领域从极地海冰生态转到了极地海洋微型生物群落。
南北极微生物资源有什么重要性和价值?面对记者的疑问,何剑锋说:“南北极是一个潜在的重要微生物资源库,它不仅是微生物新种属的生存繁衍地,也是具有独特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生存繁衍地,在微生物的寒冷适应机制等特殊研究领域,以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微生物的其他作用,何剑锋打了个比方,“一个人操着什么样的口音就知道他是哪里人,口音具有指示、辨识作用。同样道理,我们可以通过海洋微生物指示种来判断海水的来源。”此外,微型海洋生物如浮游细菌、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等,对海洋环境的变化也具有指示作用。
通过长期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攻破了一道道难题,搞清楚了南北极重点区域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即它们的组成、分布原因和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在国家极地战略决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和欧盟相继提出了南极罗斯海和东南极海洋保护区提案,相关国家也在筹划南大洋其他海域的保护提案。”何剑锋告诉记者,他们实验室的工作虽然是纯粹的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但很多国家极地战略决策都需要科学数据进行支撑,这在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博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对南大洋生态系统没有系统的了解,我国在南极海洋保护区问题上就会丧失发言权,因为无法在科学层面上来维护我国的主张和权益。
何剑锋表示,下一步,实验室将继续发挥作为极地冰雪与海洋、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生物和生态环境以及极地技术的平台和窗口作用……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912/647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