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理事长王曙光在开幕式上说:“近年来,我国海洋事业迅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比如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些制约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更离不开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奋斗。”
今年初,中国海洋学会被国家评为4A级学会,作为一个广泛联系、团结海洋工作者的平台和集思广益的重要渠道,其举办的学术年会吸引了众多与会者,共同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献计献策。
■记者 朱彧
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
据王曙光介绍,此次年会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除当天上午的主会场内容外,还有14个分会场和1个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展同期举行,共有1300余位代表报名参加会议,这在中国海洋学会年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丁仲礼、苏纪兰、丁德文、袁业立、管华诗、高从堦、金翔龙、潘德炉、黄锷等多位院士到会。
此次年会的主题是“美丽海洋·蓝色梦想”,历时2天,主会场设置6个主旨报告,共开设有14个专题的分会场报告。这种集中资源、分重点研讨的办会模式,不仅是一种节省资源和时间,提高学术交流成效的创新,更是中国海洋学会践行中央提出的转变作风、减少文山会海精神的具体行动。在这样一个惜时如金、又有些许浮躁的时代,能全程参加完会议,考验的不仅仅是与会代表的耐力,更多的是对会议的组织、会议的内容,以及报告精彩程度的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的大会致辞不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沈爱民、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王曙光、中国太平洋学会会长张登义等领导的致辞,针对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海洋学术交流讲问题、谈观点、说看法,实在、丰富。“开幕词都让人有收获”,一位与会代表向记者表示。
精彩报告让代表分身乏术
9月3日下午,保护海洋生态、呵护蓝色家园研讨会,海洋装备与海洋开发保障技术发展研讨会,海岛调查研究及保护与开发,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口海岸研讨会,涉海学术期刊交流会等14个专题报告会同时进行。“这些专家平时都难得一见,他们的学术报告非常值得听,只可惜分身乏术啊。”记者在会场内经常听到这样小小的“抱怨”。
在保护海洋生态、呵护蓝色家园研讨会上,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学者,就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污染物行为、监测方法学、生态灾害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智慧的激烈碰撞。
海洋装备与海洋开发保障技术发展研讨会同样也上演了一场“头脑风暴”。山东省科学研究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刘孟德、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乔英杰、东海预报中心书记龚茂勋等专家就海洋观测监测装备技术与发展、深海浮力研究与应用、苏北浅滩“怪潮”灾害预警技术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同期召开的涉海学术期刊交流会则更像是一次高端的人文对话。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雷波提出,涉海期刊要走“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道路。关于建设期刊海洋联盟,中国海洋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潘德炉院士提出了十分现实的问题,即建设海洋期刊集群的实体协调组,踏实推动集群建设工作。
14个不同主题的分会场,吸引了很多代表的参与,他们都早早来到会场抢占座位。但由于座位有限,一些人则只能站在会场的过道上聆听。各会场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
“这样的学术年会希望多办”
从大洋中脊研究的跨越发展、极地研究的新进展到国际海洋探测与观测技术发展热点,从数字海洋探索实践与展望到海洋卫星的应用……6个大会主旨报告,内涵丰富、视野开阔,观点鲜明,深入浅出,结合实际,让上千人的会场座无虚席。“都是我们非常崇拜的权威专家,能现场聆听他们的报告真是太难得了。”一位年轻代表由衷地说。
无论是在会场上,还是在餐厅里;也无论是参观展览,还是饭后闲聊,与会代表都传递出一个共同的声音——“这样的海洋学术年会希望多办”,为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聚焦发展、凝聚共识、广纳良策。
此次年会汇集了百余位知名海洋学家,他们都立足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应邀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代表普遍感觉时间过得快,意犹未尽。“遗憾的是时间有点短,节奏很紧张,但报告内容很精彩,收获很大。”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一位代表说。
会议间歇,记者在分会场外随机采访了几位与会代表。他们纷纷表示,这次年会办得非常好,内容非常丰富。“高层次的报告,让我们听到了海洋科技发展的最强音,让我们有了继续前行的方向!”
2013年中国海洋学会学术年会虽然已落下帷幕……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912/647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