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海洋生态的保护者

来源:金昶 陈斯音   发布时间:2015-05-20 16:57:33 

记者金昶 陈斯音
了解一个实验室应该从名字开始。在“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这一长串字符中,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大多数人或许有着一个基本的认识,而对于“生物地球化学”的含义,很多人就不是十分清楚了。作为该实验室的主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所长张海生告诉记者,生物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作用过程中元素在地质中的迁移、转化、富集、分散,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物、生态变化等自然规律。以如今备受关注的碳循环为例,碳元素如何被藻类吸收,并经食物链最终在海洋中沉积?海洋生物对碳元素的整体吸收量和释放量有多大?这些问题对研究地球气候变化规律、海洋环境保护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据张海生介绍,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是在原海洋化学研究室、海洋生物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优势学科组建而成。实验室虽是2005年才挂牌,但相关研究很早就起步了。30多年来,实验室科研人员走遍了我国近海、邻近边缘海、各大洋和南北极海域。国家每一次南北极科考中,几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作为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其学术委员会拥有包括唐启升、丁德文、苏纪兰、徐洵等4名院士在内的强大的专家团队。实验室现有研究员1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2/3以上的人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十多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近年来,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大洋资源勘查与研究项目、极地调查专项及省部级重点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与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国家专利近10项。
在海洋二所这处占据着4层楼的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执著于他们的微观世界。要深入研究物质循环的规律,就必须严格分析物质的构成。在一台色谱仪前,记者看到一名年轻的女科研人员正专注地读取数据,她甚至不能分心和来访者说几句话。利用各类元素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规律,研究人员得以精准地探知样品中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元素的类别与含量。
海洋微生物,它们同样小得几乎无法用肉眼看到,却是海洋生物链、海洋碳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显微镜下,这些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的海洋生物展示出百态千姿。一幅幅拍照,一遍遍查阅资料,归纲定属,撰写说明,刘镇盛研究员在实验室里为编纂最新的桡足类浮游动物图谱而忙碌着。这只是该实验室50多名研究人员的缩影,在他们谦和而不善言辞的外表下,是对海洋科研事业的热忱与专注。
如果把实验室比作一面魔镜,它折射出的是无垠的海洋。这里的科研人员绝不仅仅是在象牙塔里搞研究,他们的足迹早已遍布极地、大洋。穿行在实验室琳琅满目的各类仪器之间,实验室的孟凡旭博士耐心地为记者讲解每件仪器的功能和特点。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沉积物捕获器……他如数家珍。然而,在这些价值不菲的仪器中,最让记者感到特别的是一件“手工制品”,它是科研人员自制的一只木箱,分为若干隔断,把几件仪器组合在一起。孟凡旭说,这是专为出海设计的,携带方便,在船上安装时稳定性好,便于操作。
据了解,实验室的研究目标涵盖了多个领域和种类,从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价、标准研制和保护技术研究,到针对海洋环境影响及涉海休闲旅游环境的监测、预警和灾情评估,再到海底资源和成矿系统。张海生告诉记者,如今实验室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海洋环境影响与生态效应,特别关注生境改变、过度利用、污染排放等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生态功能退化表征与机理,以及赤潮、绿潮、外来物种入侵等海洋生态灾害的形成机制与预测防治等。此外,实验室还积极开展近海生态系统演变及有害藻华的研究,以及近海富营养化的现状、历史、物质来源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和研究。同时,还开展近海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和富集机制研究,为评估海洋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张海生说,实验室未来将面向我国近海的生态与环境,解决海洋环保、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管理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同时瞄准国际前沿,在我国邻近边缘海、极地、大洋的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829/64453.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