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召伟
每年6月~8月,山东青岛海滨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浒苔侵袭,今年夏天也不例外。“利用我们自主开发的浒苔遥感业务化监测系统,通过‘海洋一号’卫星结合其他卫星遥感资料,能对浒苔的生成、分布和漂移路径等进行大面积、准实时的监测,并直观地反映在遥感影像图中,为浒苔灾害的应对与防治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浒苔监测值班人员介绍说。
浒苔遥感监测仅仅是“海洋一号”卫星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今年3月30日,“‘海洋一号’卫星星地一体化系统及其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该项目建立的天地一体化系统业务运行近8年,为应用与重大专项提供长期数据服务,使我国海洋监测能力大力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
海洋水色卫星形成系列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实现了我国在海洋卫星领域零的突破。2007年4月11日,“海洋一号B”卫星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海洋一号”卫星系列化发展的大门。
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海洋卫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星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是卫星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卫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1999年,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开始建设“海洋一号A”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成了接收预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产品存档分发系统、应用示范系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系统、通信系统和运行控制系统等7个分系统,建设了北京、三亚两个卫星地面接收站,系统的实时接收范围覆盖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的全部海域和南海的部分海域。
“海洋一号B”卫星比“海洋一号A”卫星各项指标及功能均有了较大提高,并通过“海洋一号B”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提高了“海洋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自动运行能力和可靠性,新建了牡丹江卫星地面接收站,使地面应用系统的实时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集中调度、多星接收、实时传输、分布式处理、多种产品制作、大容量存档、快速网络分发和产品自动化生成等先进功能,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我国“海洋一号”卫星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试验应用到业务服务,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海洋一号’卫星星地一体化系统及其应用”项目的研制和运行,我国海洋水色卫星已基本形成系列,现已列入《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成为海洋立体监测体系、我国对地观测系统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争取后续卫星尽快立项
“海洋一号”卫星星地一体化系统承担着水色、海冰、海温、渔场环境、水质、赤潮和海岸带遥感监测等任务,近年来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渔业资源开发、极地科学考察和应急监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2008年6月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赛场的浒苔应急监测,2009年冬季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严重海冰灾害遥感监测,以及“908专项”海岛与海岸带遥感调查、远洋渔业捕捞、海岸带动态遥感监测、南北极科考等重大任务的遥感信息产品和技术保障服务等。
通过“海洋一号”卫星星地一体化系统,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向所有涉海用户对“海洋一号”卫星数据进行了免费分发,这些卫星数据在我国海洋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军事部门、航天部门和国外用户得到了进一步应用,带动了我国海洋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国际性合作项目的进行,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
2012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确定了在“十二五”末及“十三五”期间将发射8颗海洋观测业务卫星,其中包括海洋水色卫星4颗,加速了“海洋一号”系列后续卫星的发展进程。为了落实该规划,“海洋一号”卫星的后续“海洋一号C/D”卫星目前已完成相关论证,确定了卫星工程研制总要求,下一步将上报国家主管部门,争取尽快立项并启动研制工作。可以预见,“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将实现长期连续稳定的发展……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829/644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