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的海上之行

来源:王子今   发布时间:2015-05-20 16:57:49 

说起中国古代帝王,人们自然会想到秦皇汉武,他们打造的强大帝国,是中国历史的骄傲。更有意思的是,在拓展辽阔的陆地版图的同时,这两位帝王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并多次东巡至海。尽管他们惑于长生之说,但他们对海洋的关注,仍然为中国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子今
秦始皇海上射杀巨鱼
秦始皇重视以巡行方式镇抚地方,宣扬威德,强化行政效力。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他在统一战争进程中曾经3次出巡,“初并天下”又有5次出巡,其中4次行至海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行,登泰山后“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次年再次东巡。据之罘石刻记载,“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来到碣石。考古学者在辽宁绥中和河北秦皇岛发掘出的渤海湾西岸秦行宫遗址,应当就是当年秦始皇东巡时的居所。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最后一次出巡,曾有“渡海渚”“望于南海”的经历,又有“并海上,北至琅邪”的记载。他生命的终点就在巡行海上返回的途中。
秦始皇第一次东巡海滨,行至琅邪,“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巡行途中留居三月,是极异常的举动,也是这位来自西北黄土地带的政治人物在咸阳以外停留最久的记录。而“徙黔首三万户”在秦强制移民的行为中,是唯一一次以东方为迁徙方向,其规模也仅次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复十二岁”即免除12年赋役,也是秦王朝行政记录中仅见的一例。
琅邪是海上大港,越王勾践曾将越国的都城从会稽迁到这里。后来王莽更改地名时,称琅邪为“填夷”。“填夷”也就是“镇夷”,暗示琅邪因联系外洋的交通优势,在外交上有特殊地位。
在琅邪,秦始皇与随行重臣王离、王贲、李斯等“议功德于海上”,这一行为很可能有特殊的政治文化象征意义。对照《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汉武帝“宿留海上”的记载,可以推测,这里“议于海上”之所谓“海上”,很可能并不是指海滨,而是指海面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方士徐巿等解释“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的原因在于海洋巨鱼导致的海上航行障碍:“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随后又有秦始皇与“海神”以敌对方式直接接触的心理记录和行为记录:“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比照历代帝王行迹,秦始皇这一行为堪称千古之最。
据《汉书》卷五一《贾山传》记载西汉人回述秦帝国交通建设的成就:“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说:“濒,水涯也。濒海,谓缘海之边也。毕,尽也。”秦始皇的浩荡车队多次“并海”行进的轨迹,说明当时滨海地方有高等级的道路千里贯通。秦二世也曾效法始皇帝沿“并海道”巡行,以求建立政治威望。
汉武帝海上留宿数日
汉武帝也是一位对海洋世界充满好奇的帝王,一生中至少10次至于海上,超过了秦始皇。对于汉武帝的海上之行,《史记》卷二八《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封泰山后,他再次至海上,“复东至海上望,冀遇蓬莱焉。”“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东莱,宿留之数日。”元封五年(前106),“北至琅邪,并海上。”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临渤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冀至殊庭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又有海上之行:“东巡海上,考神仙僊之属,未有验者。”
除了《史记》卷三一《封禅书》6次行临海上的记录外,《汉书》卷六《武帝纪》还记载了汉武帝晚年4次出行至于海滨的情形:“(天汉)二年春,行幸东海。”“(太始三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朱雁之歌》。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若有乡坐拜者。作《交门之歌》。”“(征和)四年春正月,行幸东莱,临大海。”汉武帝最后一次行临东海,已经是68岁高龄。
早期海洋意识的觉醒
出于探索海洋未知世界的特殊热忱,使得秦皇汉武频繁的海上出行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经历中罕见的情节。
在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海上的行程中,都有恭敬礼祀齐人传统信仰体系中“八神”的仪式。《史记》卷二八《封禅书》:“……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关于汉武帝出巡的记述中也说:“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八神”祀所,确实四处都在“海上”。“礼祠八神”体现出对齐人原有祭祀传统的尊重,也体现出对齐人作为海洋开发先行者的尊重。
在“东游海上”的行程中,秦皇汉武接受了方士的宣传。燕齐海上方士是环渤海地区较早关注海洋的人群。尽管长生之说虚妄,但他们出海过程中对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生物诸方面的探求,又具有积极的历史和科学意义。
在秦始皇距海甚为遥远的西北宫苑中,也有不少海洋元素。《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说到“兰池”。张守节《正义》引《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秦记》是秦国史书,其中记载应当是可信的。秦始皇陵地宫的设计,据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可以理解为有意营造的海洋模型。似乎陵墓主人对大海的倾心向往,至死未减。
据《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筑建章宫,特意设计了仿拟“海中神山”的园林结构:“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司马贞《索隐》引《三辅故事》云:“殿北海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石龟,二枚,各长六尺。”“殿北海池”的说法值得注意,这样的做法实现了汉武帝海洋体验的物化纪念,或许可以看作深信海上方士神仙学说的表现,而客观上又有益于海洋文化的传播。
秦始皇、汉武帝对海洋的特殊关注,与当时华夏文化开放进取的时代风格相一致,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海洋意识的觉醒。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秦汉帝国空前强盛,东洋南洋航线得以开通……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828/64397.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