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科学家李新正:三千米下的火山雪莲美翻了
“蛟龙”号自6月中旬奔赴南海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作业以来,在一个月的科考中取得了海洋生物、地质研究等方面的丰富成果。蛟龙号2013试验性应用航次临时党委书记滕祖文表示:“10次下潜中间,有5名科学家得到了下潜的机会,我们第一次在蛟龙号冷泉区1号区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目前,“蛟龙”号已经返回厦门锚地停泊,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圆满完成。本次南海航段实验,蛟龙号共进行了10次下潜。其中6月17号到20号,趁南海冷泉作业区气象条件有利,“蛟龙”号连续4天下潜4次,创造了自身连续下潜纪录;在6月19号下潜作业中,“蛟龙”号采集到了蜘蛛蟹、玻璃海绵、碳酸盐岩等117个样品。特别是形似纯白石笋的玻璃海绵,很可能是适应冷泉区这一海底极端地貌生态的独特物种。
科学家李新正:三千米下的火山雪莲美翻了
谈及下潜经历,科学家李新正笑得像个孩子。
他说:“海山区生物的个体数量很少,但是种类很多,这是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在火山峭壁上发现了巨大的海绵,当即在海底把它命名为‘火山雪莲’。此外,在海底三千多米见到了软体动物门的一个很奇怪的动物,它没有壳,很难想象在三千多米深的海底生物的爬行能力能那么强,没等机械手抓它,它很快就溜走了。此外,我们在海绵中还发现了寄居虾的存在。这些小虾实在很小的时候钻进了海绵中,但是慢慢长大后就出不来了,因为他们经常一对生活在一个海绵中,所以可以繁衍后代,它们的后代可以出入海绵,但是它们只能生活在其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偕老同穴’现象。”
蛟龙号首位乘客周怀阳:南海深部计划认清南海
“蛟龙”号成功搭载第一名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到海底冷泉区实地观察作业,随后又相继搭载海洋地质、地球生物化学、底栖生物等学科的科学家进行了7次下潜,标志着“蛟龙”号基本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科学考察任务。
周教授说:“此次试验的两大收获分别是冷泉区和海山。我们的南海深部计划准备了八年,就是要向解剖麻雀一样解剖南海的骨、肉、血。南海的基底构造是骨、沉积物是肉,液体生物地球化学是血。这次深海生物、冷却碳酸盐样品的收获都非常大,这些素材可供研究南海的形成特征。对冷泉区的范围和特征也有了基本认识,能够为冷泉区的发生等地理演化提供支撑……
查看全文:http://ocean.china.com.cn/2013-07/17/content_29443831.htm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