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早上5点,夏恩·安妮拉起床做祷告。她匆匆吃完早饭后,便准备赶往中巴联合海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巴中心)的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中巴联合海洋研究中心位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内,夏恩·安妮拉作为4名巴基斯坦科学人员之一,将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在这里接受为期5个月的培训。培训,这是刚刚成立的中巴中心首先要做的事情。在培训结束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将在海洋领域的很多项目上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记者 刘川
在五个项目上达成共识
前不久,中巴中心正式在海洋二所挂牌成立。为此,海洋二所特地为该中心分配了60平方米的办公室,共享全所的网络和实验室资源。记者看到,办公室内办公桌椅、电脑等一应俱全,夏恩·安妮拉和另外一名女科学家正认真地听导师陈建芳研究员讲解海洋仪器的使用方法。在这5个月的培训时间里,夏恩·安妮拉和其他的巴基斯坦科学家一起,在营养盐、溶解氧、pH值及碳酸盐体系参数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来反演海岸线变迁及相应的环境参数变化,近海赤潮暴发时海洋浮游生物及细菌群落组成及变化等方面进行学习。
据海洋二所科技处副处长兼国际处副处长朱永灵介绍,除了培训以外,中巴中心还将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两国科学家的研究数据将无偿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共享。此外,进行项目合作研究也是该中心重点。
朱永灵告诉记者,中巴双方此前已在5个项目上达成了共识。一是马克兰海底构造和沉积特征及其基于二维多道地震解译的天然气水合物潜力评估。主要是根据近年来在巴基斯坦陆缘马克兰增生楔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的考察资料,对马克兰增生楔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调查;二是海洋应用卫星遥感系统建设。帮助巴基斯坦建设一套卫星海洋遥感接收、处理和综合应用系统;三是卡拉奇附近印度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拟建立8个站点大约长50公里的高精度的GPS系统;四是西北阿拉伯海营养盐动力学和初级生产力过程锚系观测与研究。针对巴基斯坦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赤潮和缺氧等引起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在巴基斯坦水域布放浮标,构建“海洋生态立体实时监测系统”;五是巴基斯坦与北阿拉伯海沿海环境及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针对印度河三角洲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面临的海平面上升、入海淡水日益减少等严重问题,开展卡拉奇港附近海域的风暴潮和咸水入侵调查。
国际合作是趋势
据介绍,这种中外联合海洋研究中心在国内并不多见,除了海洋二所的中巴联合海洋研究中心外,国内只有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中印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朱永灵说:“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快速地发展。中巴中心的成立,预示着我国与巴基斯坦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正式开展。”
朱永灵说:“中巴中心的建立也是一种巧合。此前,国际海底管理局拨给我国一笔捐赠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培训第三世界国家的海洋科学家。去年,两名受到该笔资金资助的巴基斯坦科学家随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进行科学研究。下船后,这两名科学家马上就到海洋二所来参观,我们所的科研仪器和实验水平给巴基斯坦科学家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他们把这边的情况带回了巴基斯坦,经过我们与巴基斯坦方面的逐步接触,中巴双方在联合进行海洋研究上达成了共识。”
目前,我国很多海洋科研机构都在积极与其他国家联系,希望建立相应的联合海洋研究中心……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711/630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