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洋事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来源:刘川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6:58 

记者 刘川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海洋局系统内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研基地。它在2006年7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验收。这里集中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物理海洋、海洋遥感和海洋生态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和人才力量。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不仅描述海洋环境要素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而且揭示这些要素时空演变的内在机理,重点解决在中国近海及邻近洋区中所面临的海洋环境科学问题。
顺着实验室地面站主楼楼梯走到楼顶,便可看见一个足有2人高的硕大“足球”,站在“足球”边极目远望,杭州的大片景色尽收眼底,这个“足球”便是实验室的海洋卫星地面站接收系统的室外部分。
上午9点54分,实验室研究员毛天明在楼下与“足球”相连的电脑(接收系统的室内部分)前刚刚接收完一组当天的卫星数据。“这是海洋一号卫星的数据。”毛天明伸出右手指着电脑屏幕说,“海面都是黄色的,有太阳耀斑打在上面了,使海面变了颜色。”为了使记者更直观地看到中国的海域,他指着一个小点说:“看,这里最好认,是海南岛。再往上看,我们能找到杭州,这里是杭州湾,这里是太湖……”
每天海洋卫星进入接收站的接收范围后,毛天明都会像今天这样在这里接收数据。“地面站在1988年建立,机器都是24小时开机的,主要接收海洋数据,然后将数据提供给海洋系统相关单位,我们自己也用这些数据来搞科研。”
在毛天明接收数据的时间段,在实验室的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内,另一位研究员吴晓芬在更新着资料中心网站上的数据。从吴晓芬打开的电脑网页上,可以看到写着“中国Argo计划自2002年初组织实施以来,已经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投放了161个Argo剖面浮标,目前有81个浮标仍在海上正常工作。”的几行醒目的字。在吴晓芬办公室的角落里,5个超过一人高的Argo剖面浮标立在那里,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我们使用的Argo剖面浮标,放在这里能让大家参观,这样能更直观地看到浮标的样子。”吴晓芬介绍说。
“如果说接收站是在接收我国由南至北的海域海岸的实时数据,那么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便是我们与国际海域数据接轨的一个舞台。”实验室副主任汪依凡研究员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数据工作是相关海洋研究的基础,有了准确的数据才能搞研究。”汪依凡说:“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我们依靠接收的数据搞科研,主要有卫星海洋遥感技术与应用、近海动力过程与生态环境、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3个研究方向。
在记者临走前,作为实验室的领导,汪依凡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从最初到现在,实验室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与科学前沿并重,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的基本定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目前我们在基础研究上会遇到些困难,这也是所有重点实验室都会面临的困难……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704/62904.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