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转型期,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我国形成了以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等多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
“十一五”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先后批复了若干个区域规划。这些国家级区域规划具有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家层面的政策示范意义,力图通过重点战略规划重塑中国的经济版图。
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体系面临重新建构与布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以金融、保险、中介、会展、旅游、创意、文化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优势不断提升,以人为本的产业价值链创新和结构转型明显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必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山东面临不少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集群创新性不高。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产业集群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城市群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布局偏散,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制约着山东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水平的提高。二是融合度不够。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但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实现传统制造业内部重组融合以及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网络产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融合日益迫切。三是合作性不强。胶东半岛高端集聚区、济南都市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沿海等五大区域覆盖地域广阔,涉及领域、部门众多,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相对滞后,部门间、行业间、区域间各自为战,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巨大,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缓慢,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与其他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比,山东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较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总量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特别是,山东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禀赋优势在全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但众多宝贵的文化资源有待开发,文化推动发展的巨大潜能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山东发展的经济文化双引擎中,文化产业动力明显不足。
“一线三点”的强省思路
近年来,山东把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作为推动强省建设的突破口,把区域优势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带动战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带,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和革命老区发展步伐。这一系列举措,构筑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强省建设的战略载体,促进了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带动了经济的全面提质与提速。
在实施重点带动战略的过程中,山东省提出了“一线三点”强省建设思路:“一线”,就是“以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为主线”;“三点”,就是“坚持高点定位,强化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
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为统领,加快整合海陆要素资源和重大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沿海与内陆联动、海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从而推动海洋经济、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立足海洋产业基础优势、海洋科技研发优势、港口优势,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重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加快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挥土地、海域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构建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挥先进生产要素富集优势,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攻方向,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鲁南临港产业带,充分发挥日照港深水大港和陆域宽广的优势,大力推进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带动发展一批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港产业及相关物流业,做大做强现代临港经济。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方面突出加快省会济南建设,做大做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省会经济;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圈内各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整合与集聚,加快培植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钢铁、医药、食品、化工、纺织、新材料、新能源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战略体系必须符合省情
加强科技创新,是山东加快重点区域发展的根本途径。到2015年,山东将建立8个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10个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的青岛市,充分发挥涉海科研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着力打造“蓝色硅谷”,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性海洋研究、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加快形成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
目前,青岛市“蓝色硅谷”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新的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相继落户青岛,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局面初步显现。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加强高效能、可循环技术研发,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化工、电力、建材、轻工等行业技术改造,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构筑生态环保产业链,推进传统工业向低排放、可循环、精细化方向转变。
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则是加快重点区域建设的重要保证,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山东大力推进重点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开工建设的黄河三角洲滨海高等级公路与正在建设中的黄大铁路、德大铁路,组成黄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交通运输大动脉;以青岛为中心的青、烟、威、荣城际高速铁路已经开工,济南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已编制完成,建成后将形成济南至周边各市半小时直达、区域内各城市间1小时直达的交通圈。
作为推进重点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山东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并充分利用“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金字招牌,提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水平。
在对内开放方面,积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后,山东积极推动黄三角加速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与京津冀实现对接,目前在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黄三角已成为山东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与枢纽地带。
在对外开放方面,推动各重点区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等比较优势吸引下,日韩、欧美等国家的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产业高端环节开始加快向山东转移。目前,山东正在积极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争取与日韩之间的经贸合作向更加紧密方向发展。山东与韩国京畿道已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先行区。
山东作为沿海大省,各地发展条件差异较大,要指导特色发展,必须构建符合省情的战略体系,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地发展。立足各地特色,丰富发展战略内涵,让各地迸发出旺盛的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发展潜能,才能培育多个优势,让不同的区域成为各有特色的新极或新极经济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全省增长极(点)积少成多,就会积多个极为大极,变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形成山东协调联动发展的崭新局面。
按照山东实际,新征程中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是,在突出蓝黄两区建设重点战略的同时,支持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发挥龙头作用;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目前山东已经步入国家战略引领下的重要发展阶段,蓝黄国家战略的叠加与引领,是山东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也是推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本文节选自山东社科院课题组课题,该课题负责人郑贵斌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蓝色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