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 >> 八大海珍>> 刺参 >> 正文内容

刺参

刺参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6:45 
动物
拉丁名:Stichopus japonicus 也称“沙噀”。
刺参属棘皮动物海参纲,刺参科。
形态特征:
体呈圆筒状,长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
生活习性:
喜栖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夏季水温高时行夏眠。环境不适时有排脏现象。再生力很强,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
经济价值:
刺参是我国20多种食用海参中质量最好的一种,烟台是最重要的产地之一~。比较有名的是长岛的海参
海参中之极品——刺参在我国的黄海海域、渤海海域等均有分布。明末姚可成汇集的《食物本草》中,对海参的详细描述:“海参,坐东南海中,其形如虫,色黑,身多傀儡。一种长五六寸者,功擅补益。肴品中之最珍贵者也。味甘咸平,无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并称海参的药用价值敌人参,故名“海参”。
关于“烟台海参”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清朝。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在《梅村集》卷十曾云:“海参,产登莱海中。”其著名的《海参》诗,诗云:“预使井汤洗,迟才入鼎铛。禁犹宽北海,馔可佐南烹。莫辨虫鱼族,休疑草木名。但将滋味补,勿药养余生。”进一步明确贡品出自现蓬莱以北海区,即现在的长岛。

刺参的人工养殖
刺参人工养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养殖技术简单,泥底池塘、投石养殖、浅海底播养殖均可。二是市场前景广阔,海参营养价值高,现在市场供不应求,不愁销路。三是效益高。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该市每年每亩养殖效益均在2万元以上,其他地区有的效益可达3万元。现在该市池塘养殖海参达到450多亩,海水底播达到1200多亩。
刺参养殖虽说有着较高的收益,但同时也是投资较大的项目,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人工养殖刺参可以采用放流增殖或围海建塘的方式进行。采用池塘养殖就要创造适合刺参生长的条件。刺参一般栖息在3米~15米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刺参属于狭盐性动物,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刺参生长较快。
为保证池水能及时循环、保持干净,实践证明,池塘可以建成自由纳潮式。自由纳潮式的池塘与大海相通,每天涨潮时打开进水闸门吸纳新鲜的海水,退潮时开闸排出部分池水。这样既保证了池塘内海水新鲜,又可以吸收进大量的浮游生物为刺参提供充足的饵料。需要注意的是,刺参对盐度要求较高,最忌讳盐度的突升突降,因此在大雨过程中及大雨过后,池塘排水不要过大,要渐进式进排,确保盐度稳定。目前,采用自由纳潮式的池塘养殖模式效果颇为不错。
刺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刺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刺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后,放养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
选择规格为3厘米~10厘米、无伤病的苗种,每亩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
刺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
刺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刺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
刺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加吉鱼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刺参属于高级海珍品,其养殖投资大、风险大,并且需要适宜的水域环境。因此,希望大家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跟风上马。
~~~~~~~~~~~~~~~~~~~~~~~~~~~~~~
植物
Oplopanax Elatus Nakai
五加科 Araliaceae
落叶灌木,高1-2.5m。小枝密生针状直刺。叶掌状分裂,裂片5-7,近三角形。伞形花序聚合为总状或圆锥状。主轴密生短刺和刺毛。果球形,鲜红色。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和辽宁千山,生于海拔1000-1870m处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岳桦林中。朝鲜半岛、前苏联也有分布。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
刺参又被人称之为东北刺人参,可见它与人参同样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临床药用已证实,刺参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
刺参与人参同属于五加科,但与人参不同,不是草本,而是落叶灌木,不失人们对参的概念,刺参亦有粗壮的地下部分,即根茎。地上的茎可长到1米余高,外皮布满密刺,茎分枝不多。茎的上端集生数枚大型叶片,叶5-7掌状裂,裂片三角形,叶柄和叶身布满刺毛。伞形花序又集成总状或圆锥状,整个花序生茎顶,亦布满刺与刺毛。小伞形花序成球形,径9-13毫米,开淡黄绿色花,花后结球形果,成熟时鲜红色,果径7-12毫米。
本种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区及其临近山区,如千山、乌苏里和朝鲜等地。生境气候条件为低温,降水量高,空气潮湿,通常在1000-1900米山坡林下,腐植质较深厚的土壤中生长。在产区应加强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并鼓励开展人工繁殖栽培,以扩大资源。
【别名】刺仙茅、川参
【价格】180元/公斤
【来源】川续断科刺参属植物大花刺参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药。秋冬采集,切片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
【功能主治】补气血,接筋骨。用于神经官能症,贫血,肺虚咳嗽,消化不良,白带过多,子宫脱垂;外用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根捣烂敷患处。
【备注】除前种外,尚有细叶刺参Morina delavayi Franch.在云南亦作刺参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刺参
棘皮动物门-游走亚门-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
按颜色分类 红刺参
青刺参
黑刺参
环境影响 1.一般是褐色或栗色,岩石底个体颜色比较深
2.生活在海藻中间多呈绿色、白色、赤褐色、紫褐色
3.岩石底和水温较底 肉刺数量比较多而且高
4.泥沙和水温较高,肉刺肥厚,个体比较大
外部形态 形态: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
体背面:分为两个辐部(步带区)及三个间辐部(间步带区)
背面有4行~6行圆锥状的肉刺(又叫疣足),是变形的管足
腹面:比较平坦,为三个辐部及两个间部,
管足,整个腹面密集的小突起,末端有吸盘,在腹面大致排成三个不规则的纵带
触手:位于体前端腹面,通常有20个楯状触手围在口的周围,呈环状排列,刺参靠触手的扫和抓将食物送入口

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其入口处呈环状突起。
肛门:位于体后端且稍偏于背面。
生殖孔:位于前端背部距头部1厘米~3厘米的间辐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较深,
在生殖季节明显可见 ,除生殖季节外,此孔难以看清。
体长:一般20厘米,直径约4厘米,体长最长可达40厘米
内部构造 体壁 上皮层
皮层
肌肉层
体腔上皮层(体腔膜)
石灰环
骨片
消化系统 口

食道


排泄腔
呼吸系统 呼吸树
皮肤
管足
水管系统(步管系统)环状水管
辐水管
循环系统 背肠血管
腹肠血管
环状血管
神经系统 口神经系统(外神经系统)
下神经系统(深层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 (繁殖季节生殖腺)
雌性 橘红色
雄性 淡乳黄色、乳白色
自然分布 1.温寒带种
2.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浅海,包括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沿海和中国北部沿海
3.辽宁省 大连、旅顺、长海沿海(以大长山、广鹿、獐子分布数量较大)、绥中止锚岛
山东省 长岛、龙口(龙口湾、桑岛)、莱州(三山岛)、蓬莱、烟台、威海、荣成、即墨、青岛、胶南、日
照石臼所、前山岛(刺参自然分布最南断)
河北省 北戴河
刺参运动 1.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地方,移动范围小
2.在饵料缺乏、生活环境条件不良,可进行大规模的移动,有的个体甚至出现全身放松、随波逐流的现象
3.人工饲养条件下,身体下垂漂浮于近水表面,这种漂浮现象多发生于夜间或者凌晨
4.秋天刺参的活动能力和觅食活动不如春季
水温 1.低于3℃,摄食量减少,活动迟缓,逐渐处于半休眠状态
2.适宜水温5~18℃
3.最适宜水温10~17℃
4.17.5~19℃对成参的摄食和消化开始产生不利影响
5.超过20℃,幼参虽然不夏眠,摄食量仍然较大,但消化吸收率开始下降
6.超过23℃,对其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7.26℃,刺参自然分布海区很少超过26℃
8.超过30℃,体重呈下降趋势,在人工生态环境中刺参可以适应
盐度 1.适宜范围26.2~39.3
2.耳状幼体 10以下 1小时后全部死亡
20以下 12小时后有近半数个体死亡
稚参 水温15℃ 盐度25以上 未见死亡个体
水温15℃ 盐度20以下 出现死亡个体
水温20~25℃ 盐度20以上 无死亡个体
体长5毫米 水温15℃ 盐度20以上 无死亡个体
水温20~25℃ 盐度15以上 无死亡个体
PH值:7.9~8.4
潮流和风浪 1.潮流顺畅、流速缓慢、风浪较小的浅海和内湾
水深 1.多分布于水深15米以内,最大分布水深可达35米以上
2.在同一海区,分布水深与年龄有关,幼参多分布于浅水区,随年龄增长逐步向深水区移动
3.水深:潮间带 体壁重:2.5~22.5克 平均:9.6克
水深:4.5~6.0米 体壁重:17.5~102.5克 平均:45.8克
水深:9.0~10.5米 体壁重:37.5~207.5克 平均:87.9克
水深:12.0~13.5米 体壁重:102.5~187.5克 平均:150.0克
水深:13.5~15.0米 体壁重:122.5~232.5克 平均:180.6克
底质 1.泥沙含量 含泥量超过20% 很少有刺参分布
含泥量超过27.8% 无刺参分布
含泥量10%以下(沙砾为主、泥沙混合、沙粒较大、细沙和粉沙含量少) 最适宜刺参栖息
2.有机质、硫化物 底质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硫化物含量较少,适宜刺参分布
3.礁石、大型海藻、大叶藻三作用 为刺参提供隐蔽和栖息场所,如暴风雨来临、夏眠
有利生物饵料的增殖
形成局部涡流,有利于有机颗粒沉降
4.礁石 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交错排列,形成很多缝隙、孔洞的礁石 效果好
平板状礁石和巨峰状礁石,表面光滑,少缝隙,无孔洞,不具备渔礁三作用 很少分布
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定义:单位水面、单位时间绿色植物(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大叶藻)合成碳水化合
物的能力
主要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较高,刺参分布较好
食性(杂食性)1.微小生物(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小型桡足类、螺类及双壳贝类的幼体和幼贝)
2.有机质碎屑(大型海藻、大叶藻碎片、虾蟹类蜕皮壳碎片及各种动植物尸体碎屑)
3.细菌类 细菌是沉淀物食性刺参的主要事物
刺参能量需求的70%以上来自细菌
刺参幼参附着基质的细菌数量往往较多,对幼参的营养价格更大
4.泥沙、沙砾、贝壳碎片
5.直接从周围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机物
摄食 摄食深度:几毫米
摄食选择:泥沙俱下,其摄食的泥沙与其栖息环境的底质基本一致
体壁重2.5克以下幼参,消化道内食物除少量泥沙外,多为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
随个体增大,消化道内食物泥沙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消化时间:摄食昼夜不停,消化道一昼夜可充满饵料1.14次,经常处于满腹状态
夜间摄食量大于白天,约占日摄食量的79%
消化量:对天然饵料的消耗量为每克体重每昼夜1.40克(估计是指去处水分后的净质量)
摄食量:蛋白质含量低,如藻类碎屑,刺参摄食量大,粪便粗而散
蛋白质含量高,如小型螺类、蟹类的碎屑,摄食量变小,粪便细而粘
摄食温度:水温适宜,摄食量大
水温不适宜,摄食量减少
夏眠时,不摄食
个体越大对温度反应越明显,幼参不明显,成参特别明显
摄食量随水温的变化,与消化管重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夏眠 定义:水温升到20℃以上时,迁徙到海水较深的礁石和草丛处,不食亦不动,待水温降到20℃以下,重新出来活动
或摄食。
当年幼参 临界温度:不夏眠
1年 临界温度:24℃ 失重率 52.8%
2年 临界温度:23℃ 失重率 39.7%
3年 临界温度:22℃ 失重率 45.5%
日期:山东沿海 6月下旬(夏至前后)至10月初(寒露前后)
大连沿海 8月中下旬至10月末(霜降之后)
变化:夏眠期间,消化管萎缩成细线状,最粗处不到1毫米
排脏 定义:受到强烈刺激,把内脏(消化道、生殖腺、呼吸树)排出体外,俗称“吐肠”
排脏后无法进食
再生 内脏可再生
横向切,每段可能再生为一个完整个体,视各段再生能力而定,体后部能力强于前部
纵向切,不能再生
自溶 刺参离开海水时间过长,刺参将化掉
刺参繁殖 1.性腺发育期: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
2.繁殖期 温度:15~20 ℃
时间:山东南部 5月底~6月底
山东北部 6月中旬~7月中旬
大连海区 7月初`8月上旬
3.性成熟年龄 2龄,性成熟的最小个体为体重110克,体壁重60克
4.产卵量 每克成熟的卵巢含有20万粒左右的卵子
刺参为多次产卵,平均产卵量为100万~200万粒
刺参个体发育 胚前发育:生殖细胞的发生、成熟和受精
胚胎发育:卵裂、囊胚期、原肠胚
胚后发育:耳状幼虫(小耳、中耳、大耳)
遵形幼虫
五触手
稚参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