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意在搞“主权造势” 周边国家竞相宣示海洋主权
蓄意在搞“主权造势” 周边国家竞相宣示海洋主权
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西太平洋地区活动
东方网5月20日消息:进入5月份以来,媒体连续报道了好几条与中国海洋主权有关的消息:在南海方面,5月11日,越南国防部长范文茶表示,越南将准许外国人参加南沙群岛旅游。范文茶出面辩称,南沙群岛是越南领土,越南组织南沙旅游没有什么不妥。此前,4月19日,经过越南当局的谋划,越南海军附属的“海清”旅行社组织了包括40名特邀官员在内的130多名游客,首次到南沙群岛旅游。越南当局还表示今后将定期组织同类的旅行团。
此事遭到中国的强烈抗议,中国向越南提出严正交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4月16日指出,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越南的做法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越南这是蓄意在南沙搞“主权造势”,包藏着重要的政治企图,想通过把南沙群岛旅游开发成国际旅游线路,慢慢让国际社会认可这些岛屿为越南所有。
在东海方面,日本海上保安厅发言人5月9日将一艘中国渔船驶入距离钓鱼岛西北部20公里处海域的行为称为“非法进入日本水域”。两天前,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奋斗7号”到钓鱼岛海域进行海洋调查,日方竟派出巡逻船警告,要“奋斗7号”离开“日本领海”;中国调查船未予理睬,日方的巡逻船就一直跟踪监视。当天,日本政府还就此向中国驻日使馆提出“抗议”。
明明是历史上属于中国的海域和岛屿,可一些国家偏要千方百计地据为己有。为与中国争夺海洋权益,它们不时制造各种事端。
什么是海洋权益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高之国所长说,一个国家的海洋权益就是这个国家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
海洋权利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的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一些权利。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900多个。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由领海基线向外不超过12海里范围的海域为该国领海,领海的主权地位与领土同等并且“此项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专属经济区是主权地位稍低于领海的国家管辖海域,它指的是由领海基线向外不超过200海里但不包括领海的海域。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中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其中领海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
海洋法专家贾宇强调,国际法的原则是以陆定海,所以一个岛屿的主权归属可以决定这个岛周围以200海里为半径的海域的主权和主权权益的归属。一个很小的岛礁,从法理上讲,可以主张43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日本曾拨300亿日元去挽救一个距离日本本土1700多公里的小岛“冲之鸟岛”,并设有气象观测装置与直升机起降地,其目的就是获得这个小岛周围的广阔海域。日本还花巨资加紧在与邻国有主权争议的大陆架进行勘探,日本一名高官道出了其原因:“如果这些海域65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全部归属日本,日本成为资源大国将不是一个梦。”
国家海洋利益是综合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三个方面。从合法性上讲,只有合法使用本国的海洋权利,才能获得合法的国家海洋利益,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首先,国际海洋法本身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1994年11月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主权国家可以沿着本国领海基线划出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不超过350海里的大陆架,边界有岛屿的从岛屿基线划起。那么,像我国南海诸岛中的不少岛屿、岛礁和我们的海上邻国相距甚至不足100海里,彼此的海上划界问题怎么解决,公约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引起了国家间的海洋权益争端。
其次,由于国和国之间的海上力量、海上开发能力、海洋开发战略之间的差异,一些国家还没有开发的海洋利益却被另一些国家强行掠夺了。一些海上强国还以“合资开采”的名义,在争议海域进行勘探开采,严重地损害了其他国家的海洋权益。
中国在海洋权益问题上起步晚,受损情况严重
从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来看,有两个特点是相当突出的:一是国家海洋主权的问题没有解决,二是海洋资源被掠夺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中国海洋主权中,战略意义最重大、牵制中国大陆力量最多的是台湾问题。除此之外,从北到南,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都有主权争议。这些主权争议中有不少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闹起来的。当时,联合国牵头搞了一次从黄海到南海的科考活动,参加活动的一位美国科学家对东海和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惊叹不已,惊呼这一海域为“第二个海湾”。此后,东海、南海的不少周边国家都陆续提出主权要求,尤其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甚至开始出兵抢占南沙群岛的岛屿。现在,在本应由中国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中,被掠夺最多的海洋资源也是石油和天然气。在南海海域,周边国家已经打了500多口油气井,其中在中国传统海疆内的就有200多口。现在,南海海域的石油年开采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吨,但其中中国参与开采的极少。
为了赢得主动,海上力量需要跟进
海洋作为世界经济动脉和战略安全通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
在中国和邻国的一些海洋权益争议中,某些大国的介入日渐增多,影响也在加深。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外之间的某些海洋权益之争实质上是中国的海洋主权利益和个别海洋强国霸权利益的争斗。
在国际关系中,解决主权争议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外交解决,二是军事解决,三是国际法庭仲裁解决。一些研究海洋权益的专家认为,中国在宣示海洋主权、争取海洋权益上要充分利用法律、政治、外交、经济、科研、文化、旅游等各种手段。海洋研究专家特别强调对争议海域和岛屿的行政管理、经济开发、科研调查、文化传播及旅游开发等,认为这样才能强化中国在争议海域的存在,在政治、法律、外交解决中赢得主动。过去,中国在海洋主权的主张上过于依靠历史证据,对于现实存在重视得不够。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从事海洋战略研究的专家认为,中国必须加强海上力量和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专家认为:“没有海上力量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就无法搞开发、旅游、管理和执法,从海洋争议解决的实践来看,先实际控制争议地区是最常见的宣示主权的方式,然后才是其他手段的跟进。”从国际惯例来看,实际控制的时间越长,在争议解决中就越有优势。日本在钓鱼岛设灯塔,加强警戒,这次越南在南沙搞国际旅游项目开发等行为,都是在通过各种手段确立对有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权。越南《先锋报》前不久还发表长篇署名文章,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评价和宣传“南沙观光”路线,宣称此次活动的政治性、民族性和宣示“主权”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一般性旅游活动的意义。
专家还指出,中国目前海洋主权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台湾问题,所以海上力量的提升必须达到能够走进“蓝水”,在“第一岛链”外执行任务。他说的“蓝水”,指的是远海,与之相对的是“黄水”,指的是近海。具体地说,我们的海军战斗力如果可以覆盖东经120度至125度海域,即海军力量能够扩展到台湾以东海域,台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中国维护基于自己海洋主权的海洋权益的安全系数就会更高。 (环球时报 程刚)
中国海军专家建议:从战略高度建设我国海洋(相关)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世纪。海洋,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经济、科技高速发展,陆地资源减少,人口增加、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世人对海洋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的支撑,21世纪中国的振兴和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江主席以战略的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
海洋是我国国土的重要构成。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原来一提我国国土概念时,往往想到的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要知道,我国海岸线绵延曲折,长达18000多公里,还有14000多公里的海岛岸线,7000多个海岛,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其中享有完全主权的内水和领海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这一面积相当于我国20个山东省或30个江苏省,我国沿海海域和大陆架面积近2.73亿公顷,而实际上,我国陆地可耕地面积仅有1.3亿公顷,是我国陆地可耕地面积的2倍以上。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地,海洋上的国土权益和陆地上的国土权益同样重要。
海洋是国家资源的重要载体。海洋资源丰富,面积广阔,占地球面积的71%,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往讲我国的资源,只是讲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但实际上我国有很大一块资源是蕴藏的海洋之中的。海洋资源种类繁多,蕴藏量十分丰富。据统计,海洋中生物资源总量高达400~600亿吨,生物物种达18万种之多,是陆地物种的3倍,开发利用这一部分资源对于国家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陆地资源匮乏并迅速发展的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海洋这一战略资源基地的价值。
海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民经济在陆地上有很多的增长点,但涉海行业中经济增长点也非常多,最为突出的是海洋产业的产值连续20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从1978年的64亿元,攀升到2000年的4127亿元,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目前我国的海洋产值还不足世界海洋产值的2%,我国的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与我国海洋资源的拥有量和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海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个薄弱环节。随着我国海洋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会不断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对国计民生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海洋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们常说,靠海吃海,以海富国。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凡是靠海近的国家和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新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布局向沿海地区聚集,世界各国的沿海地区,谁能抓住这一机遇,谁就能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而加速发展;谁丧失了这样一个机遇,谁就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被“边缘化”几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利用地理条件,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的GDP已占到全国的60%。我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厦门、宁波、福州、广州、基隆、高雄等,依靠其特有的海洋资源和海上交通优势,将之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使经济发展速度异常迅猛。
海洋是科技运用的重要领域。科学技术是国家参与国际竟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海洋开发的基础和动力。开发和利用海洋,建立和发展新兴海洋产业,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持。进入21世纪后,依靠科技寻找海洋新的资源和能源,开展对海洋资源的深加工,建立新兴海洋产业,增加海洋财富的可获量,是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发海洋石油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到1998年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已扩展到深潜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深海采矿勘探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水声技术等主要高技术领域。尽管如此,其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5~20年。因此,我们应增强科技兴海的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海洋经济事业,真正把海洋开发利用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海洋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海洋是国家安全的主要方向。海上安全维系着国家未来重大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没有海上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去,我国所受到的外来侵略主要来自海上;现在,国家在安全上所受到的威胁依然来自海上。要保障国家的安全,首先要重视海上的安全。海洋不仅是陆地上的战略接替区,而且是陆地利益延伸和发展的重要空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上方向利益从陆地延伸到近海,又从近海扩大到远海,再从海洋发展到世界各地。随着海洋利益的延伸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可以说,国家利益之所在,就是矛盾之所在,就是安全之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谁要赢得海上利益的竞争,就必须要赢得海上的安全。我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与国家利益的发展相适应,以确保我国海上方向的安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