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钢铁企业走出“严冬”的策略

来源:欧浦钢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6:15 

近日,在2012 年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在分析钢铁行业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对钢铁企业如何走出“严冬”提出了策略建议。徐匡迪指出,全球经济进入不确定年代,有可能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因为国际市场不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受控,经济下行压力大,国民经济将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面临产能过剩、市场不振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夹击,通过减量重组消化过剩产能、通过节能降耗降低产品成本、延伸产业链、发现新兴市场是中国钢铁企业走出“严冬”的主要策略。

1. 节能减耗,降低产品成本。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中,成本结构比例大致为,50% 左右是铁矿石成本,33% 左右是能源消耗(包括还原剂),剩下20% 左右才是其他可调整成本,包括各种损耗、折旧和人工成本,其中人工成本大约只占3% 左右。所以要降低钢铁产品的成本,唯一的一条就是节能降耗,降耗主要指的就是降低原材料的消耗。

2. 减量重组,消化过剩产能。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以后,钢铁产能都会严重过剩。欧盟九国粗钢产能在1975 年~1985 年之间也曾严重过剩,因为在战后五、六十年代重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钢材,他们开始是从美国进口,后来大建钢铁厂,其粗钢产能严重过剩,最高达到38% 以上。而后花了接近20 年的时间进行结构调整,才慢慢将过剩产能降至18% 的合理水平。减量重组以宝钢为例,在上海和广东省分别减少粗钢产能650 万吨和1000 万吨,在广东湛江移建产能1000 万吨,但总量减少650 万吨。湛江项目的好处是,铁矿石从巴西、澳大利亚运输时间可以缩短两天,而且40 万吨的铁矿石码头可24 小时停靠,可节省巨额的海运费;其次,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板材消费市场,大概约为6000 万吨/ 年,可就近供货,节省运费。所以,结构重组应慢慢转变为减量重组,逐步消化掉过剩产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3. 上下延伸,建设产业链。在世界钢动态(WSD)最近的全球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产业链建设”和“资金掌控力”的权重越来越大;还有“下游企业参与度”、“资本扩展能力”、“铁矿石和焦煤资源”、“谈判议价能力”等等都越来越重要。比如,蒂森克虏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就是一个著名碳钢企业。在1999 年粗钢产量1740 万吨,世界排名第四, 2004 年世界排名第十位,粗钢产量1760 万吨,2007 年降至1720 万吨,世界排名第十四位,但其销售收入从373 亿欧元上升至575 亿欧元,净利润从9 亿欧元升至21亿欧元。其规模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但销售额和利润却大幅提高。其典型产品优质、高强冷轧板和钢缆成功的进军电梯及汽车制造业。

4. 发现市场,拓展营运空间。钢铁企业在“严冬”期间,要努力拓展营运空间,近年来,日本、韩国钢铁企业纷纷在印尼、越南、新加坡投资建厂和建设钢材产品加工中心及合资钢厂,逐渐占领和扩大了在东南亚国家的市场份额。在这方面,中国的钢铁企业首先缺少的法律上的专业知识、人才;其次缺少专业的财务人才;最后中国的钢铁企业都缺乏与工人打交道的能力,因为中国的工会与国外的工会完全不同,中国企业缺少经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