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滨海新区文化根脉”活动的深入开展,天津今晚报特邀历史学家罗澍伟担任本次活动的文化顾问。昨天,罗澍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解了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区文化中的不同,对新区独特的“海洋文化”、“渔业文化”、“盐文化”、“近代工业文化”文化脉络进行深层次梳理。
据罗澍伟介绍,滨海新区紧邻渤海,作为沟通中国南北方的重要码头、守候京师防卫重任的皇城都卫、中国北方渔业中心、我国四大盐场长芦盐场的出口地,以及中国近来工业文明和现代企业管理文化摇篮,滨海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渤海湾内“海域文化”,这与天津市区的“码头文化”和“租借异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
罗澍伟表示,在鸦片战争以前,滨海新区是中国连接北方和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以及外来使臣觐见中国皇帝的必经之地。从北塘和塘沽上船可以通过蓟运河和海河直通京杭大运河,辐射整个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同时,部分大宗的商品和货物也直接通过海上运输,从上海、福建、广州等地运到新区各大码头。依托渤海湾和港口,滨海新区成为中国“港口文化”、“渔业文化”、“盐文化”的聚集地。
从鸦片战争以后,滨海新区又遭遇六次大规模的战火,被迫成为“通商口岸”后,新区又逐渐从守卫皇城安全的东大门走向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随着《辛丑条约》地签订,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防御作用的大沽口炮台和北塘炮台被强行炸毁拆除。随后,滨海新区又成为中国近来工业的聚集地,新河船厂、新港船厂、永利碱厂、铁路机车制造厂、纱场、火柴场等一大批近现代工业被进一步壮大,并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最为繁华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