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与天津民间文学

来源:天津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8:14:28 

《刘二姐拴娃娃》是一幅民国年间彩色的石印画片,由天津鼓楼北毓顺成芳记印制的。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刘二姐身背娃娃大哥自天后宫山门出来,路过热闹的宫前庙市的场景。画面人物生动,色彩鲜艳,突出了民间彩印年画的特色。

拴娃娃也称抱娃娃,旧时天津人婚后为求早生贵子,有人会到天后宫内抱求或偷求一个小泥娃娃,以示娘娘所赐之子,富足人家的妇女,一般留下可观的香资,在娘娘像前众多的泥娃娃中选择一个,随后用红线拴好。娃娃拴回家要供奉起来,每餐要安排碗筷,待如真人。逢年过节还要摆上水果、糕点,换上新的百家衣。若这家生了孩子,泥娃娃便成为大哥,俗称娃娃大哥。娃娃大哥每年洗一次,长一岁。所谓洗,就是由专业洗娃娃的师傅把小娃娃粉碎后一起和在新泥中,大致照以前的样子重新塑个大些的。最初拴回家的娃娃只有两三寸高,生子后首次洗长的娃娃一般高约半尺左右,此后年复一年,娃娃大哥便逐渐成为长满胡须之老头了。随着下一代的出生,娃娃的辈分还会由大哥成为大爷、大舅等。

拴娃娃还派生一些风俗,如若在天后宫娘娘面前拴娃娃后怀孕,孩子出生后要择吉日到天后宫还愿。如果算命先生说新生儿命硬,还要找一位儿女双全的妇人认做干娘,双方家庭由此也成为至亲。新生儿生来身体弱或命硬,也可在附近的寺庙内记下名字,以示出家,并拜认一位师傅,有跳出红尘的意思,以求得健康长寿。拜过师傅的孩子仍在家中生活,但年节时一定要给师傅送钱物的。倘若徒弟不送礼,师傅们可上门索要。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有跳墙头还俗的。

这幅画,画家将拴娃娃这一民俗事例定格在一个特定的场面,赋予生活化的风趣表现,使人耳目一新。身着粉红色花旗袍的刘二姐款款走出天后庙门之时,美丽的容貌与时髦的装束吸引了众人的视线。“卖茶汤的眼差冲了手,手疼碗落摔了七八瓣。卖烧饼的直眼看二姐,来了饿狗吃去多半篮。玩鸟看她前来拥挤,笼破百灵飞上云端。”刘二姐富有磁性的出现好不热闹。而二姐却不为周围的目光所动,依然背娃娃款款前行。年画上的文字合辙押韵,似乎来自当时流行的鼓书唱词。

“刘二姐拴娃娃”(也称“刘二姐逛庙”、“拴娃娃”)的故事,流传已久,民国时期以滑稽大鼓、天津时调、单弦等多种曲艺形式在天津传唱。据民俗专家考证,不同版本的唱词均提及刘二姐嫁给一户大户人家,住在天津河北关上大寺前的一个四合院。“这个刘二姐,出阁五六年,没生过一女,没养活一男。娘娘宫的庙会,三月初三。这个刘二姐,一心要把娃娃来拴。”刘二姐是“公婆疼丈夫爱,是天地全都不怕,自由成性是个开放的专家。讲究摩登西洋的药水儿洗的黄头发,曲曲弯弯用那火剪夹。效法西欧蓝眼珠儿大,细长的柳叶儿眉净使那镊子拔。高耸耸的鼻梁儿大头儿朝下, 樱桃小口内衬着白玉牙。天生的有人缘不笑不说话,双腮一笑两个酒洼。桃花面用香粉撒,红嘴唇儿是胭脂擦”。刘二姐有些花容月貌,被人们围观。刘二姐拴娃娃的故事以最纯朴的民风和最生活化的唱词形式,把妈祖文化与津沽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妈祖文化的内容。

《刘二姐拴娃娃》故事诙谐风趣,与滑稽大鼓的传播密切相关,滑稽大鼓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演员用诙谐妙趣唱词演唱,流传开来,《刘二姐拴娃娃》的故事流传得越来越广。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