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波浩渺的大洋之上,时而艳阳高照,浪静风平,时而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让已经有能力建造出远洋巨轮的现代人也不免因为海洋的风云诡谲、变幻莫测而心惊胆寒。那么,古人仅仅依靠一叶扁舟,在面对波涛万顷、前途叵测的大海时,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呢?或许除了利益的巨大诱惑足以压倒对海洋尽头未知世界的恐惧之外,对于神明力量的信赖也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吧。
海神妈祖是唐宋以来以凡人为原型的民间造神运动中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最为经典的神祇形象。传说妈祖姓林,出生在中国福建莆田的一个渔民家庭,也有的说是官宦家庭。因自出生到满月都不啼不哭,因此得名“默”。据宋人李俊甫《莆阳比事》称,她生前就“能言人休咎”。而一些研究妈祖信俗的现代专家猜测她生前是一个预卜天气变化的女巫,死后继续得到村民的尊崇,并被逐渐神化。
和其他一度遭到官方打压排斥的民间神祇不同,妈祖信仰从一开始就赢得了中央王朝的认同。这似乎与妈祖信仰诞生的“天时地利人和”有一定的关系。
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宋代是中国海洋时代真正拉开序幕的重要时刻。有宋一代,北方边境始终承受着外族入侵的巨大压力,朝廷改由海上开拓财路。海神妈祖正是在这个海洋利益得到日益重视的时代应运而生的。这也许是她能够最终战胜在其他并不是那么重视海洋利益的朝代里被创造出来的海神,最终成为公认的最高海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妈祖信仰诞生的地域环境来看,首先,在这一时期,在妈祖的家乡莆田,其科举文化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繁荣的时期。很多专家都认同,莆田书生的仕途顺利,为妈祖信仰被推举到朝廷铺平了道路。第一个得到朝廷赐封的妈祖庙白湖顺济庙就是由曾经担任宰相的莆田人陈俊卿献地修建的。其次,福建人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经验,已经成为当时航海业的中坚力量,从而有机会将妈祖信仰播植到他们足迹所到之处。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赐封的起因事件就与福建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宋宣和五年,路允迪出使高丽,在海上遇险。据说当时船上的闽商或者是福建水手建议向妈祖呼救,结果路允迪所在的那艘船奇迹般地逃过了沉没的厄运。回国后,路允迪立刻向朝廷上报妈祖的神迹,妈祖获得了第一个朝廷封号“顺济”。
此后,随着妈祖信仰的政治战略意义日益重要,中央王朝对妈祖的敕封也逐步升级。元代是第一个将海运“用之于保国”的朝代,对于妈祖娘娘自然是尊崇有加,在沿海多地敕建妈祖庙,并首创了朝廷特命使臣代祀沿海各地天妃庙,北起于天津、南至福建漳州的礼制。
在清代,妈祖主要是作为保卫国家版图完整、守护王朝政权稳固的海上战神而受到官方的崇祀。从施琅收复台湾到沈葆桢筹办马尾船政,他们都对妈祖能够庇护大清王朝海晏波平、疆土永固充满了无限的信赖。清后期更是在圆明园中的绮春园内修建惠济祠供奉天后之神,每岁春秋,择吉致祭。历代朝廷对妈祖的尊奉大大推动了妈祖信仰在中国版图内的传播。
不过,民间信仰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过程显然缺乏根基,既不可能深入,更乏言长远。福建民众的冒险和迁移活动,才是推动跨地域妈祖信仰圈形成的重要力量。每一次出航,他们都会在船头或者船尾为妈祖预留出专门的神位,比较大的船队还有专职祭祀妈祖的香工。作为与故土联系的实物体现,妈祖神像既是他们坚信能够平安返航的精神支柱,也是对在漫长漂流生活中饱受乡愁煎熬人们的一种切实抚慰,更像是他们与故土之间永不离弃的一种承诺。当他们在某个地方落地生根之后,妈祖又会被安顿在陆地上的神祠宫庙中,继续守护他们开拓新的生活。即使他们在途中遭遇不幸,覆舟之后漂流到岸边的妈祖神像或者相关法器如香炉、令箭等仍有可能完成传播妈祖信仰的使命。很多沿海地区的妈祖庙历史叙述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以在海滩上偶然拾得妈祖神像或祭器并以此作为妈祖授意在当地建庙的信物为缘起。
大致而言,妈祖信仰传播的基本规律是:以福建人移民、贸易、捕捞等活动为渠道,在沿海和内陆等地初步形成了一些妈祖信仰的主要据点,并以这些据点为中心形成若干个地域性信仰圈。世界各地的妈祖信仰传播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以湄洲为发源地,湄洲以外的福建各地为一级传播地,尤其是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沿海地区信众成为妈祖信仰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的最主体力量。
沿海一线,从最南端的海南岛,一路北上,雷州半岛的湛江、广东陆海丰、汕头、汕尾、揭阳,台湾地区,浙江的象山、温岭、三门、玉环等地,直到胶东半岛、京津地区乃至东三省,无不留下了福建移民或海商传播妈祖信仰的历史遗迹。
随着福建人对内地市场的推进,妈祖信仰在内陆地区沿陆路或者内河沿线的传播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在舞阳河这条西南地区重要内河航线上就坐落着三座著名的天后宫:贵州镇远天后宫、旧州天后宫和湖南芷江天后宫。三处皆为水系发达、货运密集之地,也是贯通中国首都以及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枢纽。福建商人在当地同乡会馆的基础上修建了天后宫。其中芷江天后宫内的精美雕刻“洛阳桥”应是福建泉州的历史文化古迹“洛阳桥”,是当地与福建经济文化联系的证物。
在古代,沟通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国家的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的险恶程度超乎常人的想象。在潮汕民间曾经用“溜过黑水的人”来戏称去过泰国的人,那是因为去泰国要途经一片水深如墨的海域。妈祖成为挣扎在浩渺汪洋上的一叶孤舟最坚实的精神支柱。妈祖的神光笼罩着一艘艘“福船”活跃在全球物资大交流的海上通道上,庇护着或锐意冒险或迫于无奈的华工驶往陌生荒凉的海岛,让那里长满了橡胶、甘蔗和胡椒,出现楼房和铁路……从供奉妈祖神像并为海上人提供临时栖身之处的简陋的“阿答屋”到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历经沧桑之后沉淀为各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妈祖宫庙,见证了华人社会的成长。
二、广东、海南、江浙、山东、台湾等为二级传播地。这些地方毗邻福建,是宋末以来福建移民、贸易、捕鱼最主要的途经地和目的地,具有同样浓厚的民间海洋文化传统,这些都为妈祖信仰的传入和扎根提供了天然的良好土壤。在这里,妈祖信仰很快融入当地文化中,后代信众也理所当然地把自己视为妈祖信仰的传播主体。
比较突出的有海南人,他们自信地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而“有海南人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
再比如山东沿海地区。登州港北通高丽、日本,南连扬州、明州、福州,在唐宋之际不仅是环渤海区域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北亚国家交通往来的重要中转港。胶东半岛也因此成为福建商人最早播下妈祖信仰种子的土地。宋宣和四年,在庙岛(古称沙门岛)建起了中国北方甚至也有人说是世界上的第一座妈祖庙。此后相继建成的长岛山后天后宫、唐王城天后宫,妈祖像都表现出与宋宣和七年妈祖铜像一脉相承的造像风格,即全身呈现金属般的颜色和光泽,手持朝笏,相貌酷似释迦牟尼。可见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存在着一个以庙岛为起点的妈祖信仰圈,并成为妈祖信仰向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扩展的中转地。在一些朝鲜使节的诗歌中记录了在沙门岛祭祀妈祖以祈风、祈退冰的信俗活动。乾隆年间,山东船户在辽宁丹东、金州一带,山东商人在沈阳、盖平等地建立会馆,同时即为妈祖庙,成为东北地区妈祖信仰开启者之一。
日本的琉球、长崎等地作为福建人、江浙人最早开拓的海外聚居地之一,也是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基地。长崎的唐三寺兴福寺(南京寺)、福济寺(漳州寺)、崇福寺(福州寺)都是缘起于对妈祖的供奉。而在妈祖信仰传播到山西的过程中,日本长崎是至为关键的一站。清朝皇商、山西巨富范毓馪在多次赴日本采购铜材的过程中,很可能受日本妈祖信俗的影响,成为了忠实的妈祖信徒,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建绵山妈祖殿。妈祖信仰从此在远离万顷波涛的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延续至今不绝。
此外,其他地区如欧美大陆的华人聚居区,也陆续兴建妈祖庙。
妈祖信仰以湄洲为起点,不断拓展,像冲刷上岸的潮水向四周漫延渗透,其势力范围从最初的海岸线一直深入到内河港埠乃至内陆城市,从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扩张到五大洲四大洋的海域,基本上覆盖了广义上的汉字文化圈,即包括大中华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东南亚华人聚集地,乃至欧美地区的华人、越侨、日侨、韩侨聚居地。超越了海洋圈的妈祖信仰可以说是除了“历史上使用过汉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佛教信众在国民中占绝大多数”等特征之外,汉字文化圈的又一个明显的文化特征,是维系汉字文化圈文化认同的有效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