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经验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聚焦
编者按:2012年5月29日,由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工商联等中央六部委联合举办的青岛港经验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全国推广青岛港的成功经验。会上,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介绍了企业的经验做法,有关领导和专家做了发言。
背景:2012年1月19日,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下文,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组织部、国资委、监察厅(局)、总工会、工商联学习青岛港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经验,并转发了12000余字的《青岛港: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发展之路的成功探索――青岛港实行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经验调研报告》。要求以学习宣传青岛港经验为契机,培养选树一批本地区、本部门的典型,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企业尊重职工、依靠职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青岛港集团风采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有着120年历史。现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4大港区组成。总资产从1.8亿元增值裂变到300亿元,全部都是港口自我积累形成。上缴税费从149万元增长到30亿元。已连续8年保持上缴地税青岛市第一,连续4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占青岛市的一半以上,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效益200佳,荣膺中国企业500强。青岛港吞吐量从2000多万吨达到2011年的3.7亿吨;集装箱从1000多个标准箱增长到2011年的1300万标准箱,超过日本和美国的所有港口。目前,青岛港是全国五分之一的石油、五分之一的矿石集散地,我国第二大外贸口岸、原油接卸全国第一大港,世界第七大港、铁矿石接卸世界第一大港,已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青岛港荣获了一系列荣誉:1995年以来,青岛港一直是全国交通系统的典型和港口行业惟一的示范窗口,曾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节能环保最佳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等百余项国家级金奖等荣誉称号,连续3次被国务院确定为国有企业重大典型,连续3次被中宣部、中组部等6部委选为振兴国有企业报告团成员。2011年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称号,第3次被评为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
二、青岛港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青岛港之所以能永立潮头、成就辉煌,实现百年老港的历史性跨越,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弘扬“三个一代人”的青岛港精神,践行“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神圣使命,将国有企业优良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融合,将职工的愿望要求与港口的发展前途相统一,将青岛港打造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之路。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永葆工人阶级本色。
坚持开展“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的“五学”活动。完成科技创新和工属具革新成果1500余项,群众性软件开发成果580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5600多条。在董家口港区,万名职工大填海,仅用363天时间就建成了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
(二)依靠职工办企业,凝心聚力促发展。
青岛港领导班子坚持问政于民。坚持每年两次大规模劳动调研、每周至少1次深入基层一线。每次涨工资都反复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集团十几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厂务公开、职代会建制率达到了100%。逐步建立健全职代会、民主管理主题班会、职工合理化建议等民主管理 “二十条渠道”,建立职代会民主决策的“六连环”工作法。
(三)一心为民造福职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积极参与国防建设和公共服务。对职工承诺“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就决不撒手不管”,不仅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还为社会创造了53万个就业岗位。青岛港多次被山东省、青岛市和交通运输部评为“双拥共建先进单位”和“拥军模范单位”,连续4次分别被总后勤部及交通运输部、济南军区评为“军交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
(四)尊重关爱农民工,搭建发展大舞台。
农民工与正式职工“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一样评职称,一样拿大奖”。农民工与城市工同工同酬。在装卸工人中实行技术等级评聘,评聘装卸工艺师、助理装卸工艺师、装卸工艺员,开创了全国先河。
(五)建设企业文化,构筑精神家园。
以企业精神凝聚职工,以红色文化熏陶职工,以时代文化引领职工。1996年以来,青岛港组织开展“三百”、“三千”乃至万人报告团,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干部职工,让爱党、爱国、爱港的精神内化于职工之心,实践于职工之行,并代代相传。
(六)广大职工“强身健体”,争当国家中流砥柱。
青岛港大力实施“科技兴港、人才强港”战略,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职工培训教育专门经费。80%以上的技术工人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技术人才占比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许振超从一名普通的装卸工成长为新时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常委。以首创者名字命名了580多个员工品牌,练就了1800多个绝活,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8次、铁矿石接卸孙波效率16次刷新世界纪录。
(七)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被职工称作“当家人”的常德传同志对青岛港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常德传同志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他坚信,国企的发展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有企业一定能搞好,青岛港一定能走出一条国企发展的道路。他始终站在港口发展第一线,率先提出“向我学习”、“向我看齐”,20多年如一日带头坚持“5+2”、“白加黑”,带领党政领导长年累月跑市场、蹲现场、谋发展。他坚持生活上低标准,把市里奖励的海滨别墅让给青岛港代管的老红军。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青岛港形成了风清气正、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夯实了基础。
三、青岛港经验的启示
(一)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青岛港的实践证明,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职工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不断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劳动关系长期和谐稳定,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激励职工爱岗敬业是企业前进的动力。
青岛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廉洁奉公,团结一致,实干兴港,以诚待人”的文化理念,既包含了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文明色彩,是民族优良传统、社会主义精神和现代企业治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是青岛港生产经营的宗旨和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文化兴企、文化强企”的生动范本。
(三)建立健全科学制度机制、强化执行能力是企业兴盛的关键。
青岛港以64人集团机关有效管理2.4万多名职工,通过民主渠道凝聚职工智慧,其奥妙之一就在于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机制,以“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为标准,建立健全卓越绩效管理框架体系,使青岛港用较短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港口上百年的历程,无论是管理效率还是生产效率都居世界先进港口水平。
(四)打造德才兼备领导团队、提升班子领导力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青岛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应该具有共产党人之德和市场经济之才,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务实,增强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风险防御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