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梭鱼的生物学
一、形态和分布
据汤姆逊(Thompson,1954)统计,鲻科(Mugilidae)已见报道的现存种类有281种,但同物异者居多,其中确有依据者70种左右。我国有记录的有7属28种,但已做为养殖对象的主要有鲻鱼和梭鱼。
(一)形态特征
梭鱼(mugil soiuy),又称****子(辽宁、河北)、红眼鱼(山东)、赤眼鱼、红眼鲻(浙江、福建)、斋鱼(广东)等。体圆筒形,向后渐为侧扁,头部短而宽,眼较小,脂眼睑不发达。眼呈红黄色。胸鳍基部无腋鳞,尾鳍后缘微凹,背部青灰色,两侧浅灰色,两侧浅灰色,腹面白色,体侧上方鳞片有黑色条纹。
(二)分布
鲻科鱼类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全世界都可找到它们中的某些种类,但以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中最为丰富,不仅种类多,数量也大,而其中要推鲻鱼的分布最为广泛,在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近岸水域,在欧、亚、美、非、澳五大州的各海区和沿岸河口均有分布,成为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鱼种之一,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和黑海等地的重要经济鱼类。
鲻科类在我国沿海,南起海南岛,北至旅顺、丹东,均有分布,尤以内湾盐度较低的咸淡水域数量为多。分布总的趋势是北方种类较少,南方种类较多,而特别以南海及台湾种类最多,产量也最为丰富。最常见的鲻鱼和梭鱼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渤海。鲻鱼以南方为多,在山东沿海也有一定的数量,而梭鱼以北方为多,渤海湾,黄海沿岸一带较密集,故有“南鲻北梭”之说。
二、生态习性
(一)对环境的适应
梭鱼为温热带浅海上、中层鱼类,喜生活在沿海近岸、河口、海湾等咸淡水水域,也可随潮进入淡水中。梭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海水、咸淡水和纯淡水中均能生活。梭鱼从38‰的海水到纯淡水里均能生活。基于梭鱼的广盐性,除在海水和咸淡水中养殖外,还可养吃诘靥痢⑺夂秃粗小?SPAN lang=EN-US>
梭鱼是喜暖性鱼类,但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也较广,梭鱼能在 1-30℃的水域中生活,最适水温为12-25℃,致死低温为一0.7℃。梭鱼对水温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在梭鱼人工育苗中,30天内水温从15.8℃逐渐增至30.2℃,并无不适表现,仔鱼能忍受7一9℃的日变化,未见不良影响。梭鱼对水质的改变也能较好适应,如梭鱼在溶解氧为0.9mg/L的水中仍能忍耐。
(二)摄食习性
梭鱼的食性很广,属于以植物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以刮食沉积在底泥表面的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也食一些丝状藻类、桡足类、多毛类、软体类和小型虾类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喜摄食如米糠、豆饼粉、花生饼粉、干水蚤以及人工配合饵料等。
梭鱼的摄食强度,有昼夜、季节、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日周期中,昼、夜均摄食,但通常在黎明前后及日落前后的摄食强度大于夜间;在生长周期中,体长20—40cm的梭鱼摄食强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摄食强度较大,食道和胃部总是充满食物,在生殖期和产卵洄游期,则很少摄食和不摄食。从季节上看,以春未夏初和秋季为摄食的旺盛季节,到了冬天,因水温降低,鱼进入越冬期,此时鱼摄食极少或停止摄食。
(三)洄游
梭鱼属近岸半洄游性鱼类,无长距离洄游现象,但可随季节、水温和本身的发育状况,做近距离、小范围的迁移运动。鲻鱼常栖息于浅海或河口水深1—16m处,当天气变冷,则游至深海越冬。但个别也在较深的海湾和浅海中越冬。鲻鱼在较深的海区产卵,孵化后的小鱼苗则随潮漂游至近岸河口,滞留于咸淡水交汇处摄食生长。梭鱼一般生长在近海,每年定期结成大群到港湾、河口处产卵。6—7月间,黄渤海沿岸出现大量当年生幼鱼,并进入江河口处。天寒时则游至较深海区越冬。
三、生长
(一)梭鱼的生长
据李明德等(1978)的报道:河北省歧口海区所采集的梭鱼,最高龄为8龄,最大体长为720mm,体重4600g。梭鱼的生长,各年龄组生长速度不等。在同一年龄组中,体长和体重的变动范围也较大。一般说来,当年幼梭生长较为缓慢,体重平均为50g,从第2年进人生长盛期,直到第6年,尤以3一5龄,生长最为迅速。6龄以后开始缓慢下来。
梭鱼各龄组的丰满度和附脂系数均以1一2龄为最高,而后,则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这种变化与海产梭鱼的性腺发育有关,因1一2龄的梭鱼性腺尚未成熟,它们的摄食强度最旺盛,胃盲囊中饱满度最高,脂肪积累较多,因此丰满度较高。3、4龄后梭鱼的性腺逐渐成熟,由于要供给性腺发育所需要的养料,消耗了大量的脂肪。所以在梭鱼养殖中,第2和第3年冬季做为商品鱼出售,食品价值最高。
附脂系数(%)=脂肪重/(体重-内脏重)×100
梭鱼雌、雄两性在生长上的差别,在低龄时不明显,但一到性腺开始成熟就显著地反映出来,4龄雌鱼,无论体长、体重和丰满度均大于雄鱼,可见梭鱼的雌性生长较雄性要迅速。梭鱼的生长速度,受食物环境的影响较大,在虾池中混养适量的个体,其生长远比自然海区的为快。
四、繁殖生物学
(一)性成熟年龄与怀卵量
梭鱼达到性成熟的年龄,雄鱼2龄,大量为3—4龄,雌鱼3龄,大量为4龄。浙江象山港的梭鱼,雄性达到性成熟的最早年龄为1冬龄,而雌鱼则为4冬龄。雌鱼体长达44cm、体重1580g时性成熟,雄鱼则体长达32.5cm,体重450g时可达性成熟。其卵巢Ⅳ期的重量随鱼体大小、年龄、成熟度而波动在230—2200g之间,怀卵量亦随个体、年龄、体重的增长而增大,一般为150万—400万粒。河北黄驿地区的梭鱼,其怀卵量约为30.11万—311.5万粒辽宁省的梭鱼每尾在1.5kg以上者怀卵量为30万—50万粒。
(二)性腺发育
鱼类的性腺发育、成熟与产卵等过程,都有严格的周期性,当达到第1次产卵之后,性腺即按发育规律,定期地按季节周期发生变化,循环不已。梭鱼为一年繁殖一次的鱼类,为了便于比较和了解其性腺发育的成熟程度,人为把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根据性腺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一般将鱼类性腺发育分为6期。
现以梭鱼为例叙述如下:
第Ⅰ :为未达性成熟年龄的幼鱼所具有。性腺呈透明的细线状、紧贴于体壁背侧,肉眼不能区别雌雄,其表面看不到血管。成熟系数平均为0.0937。从组织切片看,内含卵原细胞和稚龄的卵母细胞,直径约为0.07—0.09mm,核的比例很大,核仁通常一个,位于核的中部。
第Ⅱ期 :出现在开始发育的性未成熟鱼或性腺退化吸收的性成熟鱼。在第一次达到第Ⅱ期的性未成熟的个体,卵巢呈扁平带状,肉红色且透明,卵巢套膜薄,表面可清晰地看到血管分布,肉眼还不能分出卵粒,平均成熟系数为0。52,卵母细胞的直径为0.10—0.18mm。
在成熟产卵之后,经退化吸收恢复到第Ⅱ期的卵巢,因血管充血而呈紫红色,不透明,卵巢套膜较厚,卵巢饱满度极小,显得松软,卵巢中还保留有少量的第2—4时相卵母细胞的过渡类型。本期卵巢由相当于一层滤泡时期的卵母细胞组成,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最老一代卵母细胞直径为13—179.6μm,核圆形,仍占很大比例,核仁数目增多,约15—31个,大小不等,沿核膜分布。在卵母细胞的外缘,有由一层细胞组成的滤泡膜围绕,在本期末出现有脂类物质。
雄鱼精巢呈扁平细带状,长度占腹腔的2/3。横切为锐三角形,平均成熟系数为0.6%。
第Ⅲ期:卵巢显著增大,呈圆筒形,淡黄色,卵巢占腹腔的2/3—3/4,卵粒清楚可见,但卵粒结合紧密成块,很难分离,平均成熟系数为2.369。雄鱼精巢的血管陷入,外观呈玫瑰色或谈粉红色,长带状,长度约占腹腔的3/4平均成熟系数为5.9%。
卵巢中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卵母细胞的直径远比前期为大。较早期为170一200μm,后扩大到590μm。核仁大部分分布在核的边缘,少数分布在核中央,球状的卵黄颗粒在卵于边缘开始形成,并迅速聚积,但在整个卵质中尚未完全充塞卵黄,油滴由核膜的外围逐渐发展至整个细胞质中,卵膜变厚,具有两层细胞结构的滤泡膜。
第Ⅳ期:卵巢外观粗大,几乎充满整个体腔。卵巢呈桔黄色满布血管,早期时卵粒还不能分离,后期卵粒饱满,易脱落分离,稍加压力,卵子即能挤出。卵径约为600--800μm。平均成熟系数为7.436(4.15--14.7)。
卵的微观形态是:卵黄颗粒和油滴充满整个卵母细胞,根据油滴、卵黄颗粒和核的变化,本期又可分为三个亚期:
Ⅳ1期(Ⅳ期初)的卵母细胞,杏黄色,油滴细小,分散于卵质内的卵黄粒之间,镜检活卵时不易看出。核位于正中,卵黄颗粒增大,呈圆形或长椭圆形,呈均匀分布。
Ⅳ2期(Ⅳ期中)的卵母细胞,其油滴变大,并向核周围集中,已开始汇合成少数几个油滴,镜检活卵时清晰可见。卵黄颗粒变大,且相互融合,核呈波浪形,核偏向动物极;核仁沿波谷分布。
Ⅳ3期(Ⅳ期末)的卵母细胞桔黄色,油滴汇合成为一个大油球;卵黄颗粒融合明显,核移向动物极的一端,即出现所谓“极化现象”。细胞大小趋于均匀。雄鱼精巢肥大,乳白色,长度占腹腔的4/5。横断面呈肾形,轻压腹部能挤出少量精液。平均成熟系数为8.4%。
第Ⅴ期:卵巢淡黄色,柔软膨大,充满整个腹腔。卵子透明、分离。卵径约1mm左右。一个油球十分清楚,成熟的卵细胞自滤泡中释出,游离于卵巢腔中。轻按鱼腹或倒提起鱼来,卵子即能流出。成熟卵子从滤泡膜分离,卵巢内尚存有第Ⅰ及第Ⅱ时相的卵母细胞和极少量未离巢的第Ⅳ期卵母细胞,此时相延续时间在各阶段中最短,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精巢呈乳白色,充满整个腹腔,提起鱼头部或轻按鱼腹,即有大量精液流出。成熟系数最高为15.0%。
第Ⅵ期:产过卵不久的卵巢或排精后之精巢。徘卵后,卵巢萎缩、松软而充血,呈紫红色。卵巢切面呈松驰状态,由于成熟卵粒排出,使卵巢中遗留很多空隙,在切片中可见到一些幼年的卵母细胞,最老的相当于Ⅲ期的后期,各种卵母细胞都有。在排卵后的空隙中,充满了血液,具空的滤泡是产卵的主要标志。排精后的精巢,体积大为缩小,黄白色,加压可挤出少量残留的精液。平均成熟系数为3%左右。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