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国标:科技成就化纤大国

来源:中国纺织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37:54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
生意社12月9日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很快,已经是名符其实的化纤大国,化纤工业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重大贡献。”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化纤专家季国标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
化纤大国的崛起之路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化纤业度过了成绩斐然的30年,产量在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中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15%提高到目前的65%。在我国产业用纺织品(2007年544万吨)中,化纤占了绝大部分。
作为化纤技术专家,季国标说,“30年来,化纤业快速发展,科技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四方面的进步佐证了季国标的话。
第一,生产线水平大大提高,我国化纤生产线正向着大容量、高速度、自动化、高效率发展。
聚酯生产上,改革开放初期,一条国产聚合生产线的产能是3万吨/年,如今,已经提高到20万吨/年。生产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使投资和生产成本下降了很多。单位产能的投资只需原来进口时的1/5~1/3。抽丝环节上,涤纶长丝纺丝速度从1000米/分钟,提高到7000米/分钟。粘胶纤维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一条生产线的产能是1万吨/年,通过自主建设国产化,现在可达4.5万吨/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差别化、功能性产品丰富。我国化纤工业积极运用多种技术方法生产了差别化、功能性化纤产品,比如超细纤维、抗静电纤维、导电纤维、易染色纤维、智能化纤维等。差别化比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提高到了35%左右。
第三,开发了化纤的新品类。上世纪70年代前,我国没有氨纶工业,后来通过引进技术建立了氨纶工业,而如今,我国氨纶产能已经达到世界的一半。另外,大豆蛋白共混纤维,利用竹、麻做原料生产的粘胶纤维,PTT、PBT等聚酯族新型纤维……这些新品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纺织原料不足的情况。
第四,研发了高性能化纤,为国防建设、航空航天和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先进的纤维材料。目前,实现产业化的高性能化纤有:间位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芳砜纶、粘胶基碳纤维。这些高新化纤材料已经应用于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领域,并有部分出口。
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
回顾我国化纤工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历程,季国标认为,这是一个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世界化纤已有百年历史,而我国化纤工业发展至今不过50余年,我国化纤科技进步的捷径就是从引进开始。早期,我国通过引进技术、进口装备(成套设备、生产线)建设自己的化纤工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从研究开发到工业化试验,再自主建设,逐步走向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
“这些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方面可以完成的。在自主创新和国产化过程中,行业、组织和政府起到重要的引导、支持、管理作用,包括立项目、政策支持、宏观指导等。”季国标说。
以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对于正走在纺织强国路上的中国而言,化纤科技的发展举足轻重。今后,化纤工业的发展就是加快技术开发和产业升级。
一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现有装备、生产线的工程化水平,实现环保、节水、无污染的绿色化纤。
二是加快高性能化纤产业化。季国标认为,到2015年(即“十二五”时),我国应该在高性能纤维领域上实现“从小国变大国”。比如,腈纶基碳纤维、对位芳纶、聚苯硫醚、PBO、PBI和M5等高性能纤维要实现工业化建设和产业化。
三是粘胶纤维要减少污染,加强无毒纺技术改造。
2007年,我国粘胶纤维产量达154万吨,约占世界的一半。但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粘胶纤维产业要运用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CS2的回收率,减少排放。
现在国外建立了环保型绿色粘胶纤维生产线,我国也进行了许多研发和工程化试验工作,但还不够成熟,不能工业化,“我国现在有些单位在研究采用离子溶液的方法,试制人造纤维,希望能取得突破,成为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季国标补充说。
四是研发生物质高分子纤维,从工程化试验到建立工业化先锋生产线。用生物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化纤,其特点是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环境无污染,人体穿着舒适。
目前看来,三类产品可以利用生物质生产。一是PTT(对苯二甲酸丙二酯)。二是PLA聚乳酸纤维。三是海藻纤维,保健舒适,可以生物降解。我国已经小试验成功,应加快步伐,逐步实现产业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