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港区城一体化发展 打造生态产业基地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立足科学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打造生态产业基地,实现了港区城一体化协调发展、均衡发展。
省级开发区蓄势待发
东营,黄河尾闾,渤海湾畔。这里曾经芦苇苍苍、荒滩茫茫,如今却成为投资热土、发展宝地;这里有一群创业者,信念执着,豪情满怀,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创着沧海化桑田的奇迹……
2006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这里为省级开发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这里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龙头,确定东营港为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这里作为了关键节点。背负历史发展的伟大使命,承载全市人民的殷切希望,英雄的开发区人一路拼搏一路歌,高举科学发展的大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铺开了一幅牵动发展大势的开发长卷。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曙光跃出渤海,开发区人将坚持“黄蓝交融、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发展要求,勇于担当,敢于亮剑,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这里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行区、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区、新型临港产业的聚集区、实施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城区。
东营港港口建设稳步推进
港口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据统计,全球356个国际化城市中,有31个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其中位列前10名的几乎都是港口城市。世界大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无不以港口为龙头。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的东营港,如今正肩负着这样重要的历史使命。
东营港处于山东半岛与京津塘地区交通通道的中心控制点,区位优势明显,是山东半岛与京津塘地区交通通道的中心控制点,与大连港、曹妃甸、龙口港共同形成了渤海湾的“黄金四角”,是环渤海从龙口至黄骅1000公里海岸线上的区域性重要港口。东营港距-10米等深线只有6公里,距-20米等深线只有29公里,具备优良的建港条件。2005年,扩建工程第一根桩基打入海底,东营港从沉寂中被唤醒。如今,7020引桥如长虹卧波,万吨级码头塔吊林立,东营港正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世界航运舞台,在黄河尾闾、渤海湾畔鸣响汽笛,驶向蓝色海洋。
进入2011年,委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编制的《东营港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为港口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根据总体规划,东营港立足腹地石油化工、仓储物流产业发达的实际,明确以液体化工品为主的港口建设方向,全力打造环渤海液体化工品物流中心和集散地,为腹地石化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物流支撑。伴随着黄蓝战略实施的最强音,东营港进入了突破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坚持“以港带区、以港兴市”战略,树立“国际标准,世界眼光”理念,向着建设“国际物流港”的宏伟目标迈进,一系列“大动作”展示着东营港的巨大变化。
码头建设积极推进。自2009年开始,7020米引桥和2个3万吨级码头先后建成投用并对外轮开放。2010年,大胆引进企业资金,投资18亿元在7020米引桥上新开工建设了2个5万吨级、2个5千吨级、2个2万吨级、4个5千吨级码头等十大业主码头。今年底,十大业主码头全部建成投用后,东营港吞吐能力可达3000万吨,将为黄河三角洲腹地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物流支撑。
港口整治加快实施。加快推进了内港池综合整治,拆除了周边违章建筑,依法坚决取缔非法砂场,实现渔船向中心渔港迁移,完成海关封关围栏建设,重新完善码头功能布局,全面恢复内港池作为商港的功能。引进企业投资17亿元,启动开发了闲置逾10年的南港池,主要投资7亿元建设14个千吨级码头、2个滚装船泊位;投资10亿元建设配套散杂货堆场、仓库、液体化工品罐区。今年将重点完成14个码头改扩建,恢复从东营港至大连的滚装航线,打通黄河三角洲与东北经济区的海上交通通道,重新恢复南港池原有功能。
下一步,东营港将采取“引桥延伸、外围环抱、突堤相间”的模式,加快推进防波堤、疏港铁路、管廊带的规划建设。2015年前,建成13.24公里的防波堤,形成大“环抱式”港池,东营港建成生产性泊位50个,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到2020年,建成生产性泊位148个,吞吐能力达到亿吨,形成“大港口、大交通、大航运、大物流”的格局,切实发挥东营港在黄蓝战略实施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开发区着力构筑现代生态产业基地
2006年,依托东营港建设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肩负着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历史重任应运而生。建区以来,开发区坚持“高效、生态、高端、绿色”的原则,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生态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更高效、更环保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更科学、更生态的产业结构,全力建设国内具有示范性的现代生态产业基地。
作为实施黄蓝两大规划的核心战略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交通非常便利,东港高速贯穿全区,与荣乌高速、东青高速连接,距济南、青岛只有2小时车程,距北京、天津分别为3.5小时、2.5小时车程。疏港铁路、环渤海及东营至港区的高等级公路正在规划,逐步构筑起了海、陆、铁立体交通集疏格局。后备土地资源充足,规划范围内全部为国有荒碱地,适宜发展各类临港产业。淡水资源富足。孤北水库、孤东水库为港区提供1.17亿立方米的一次性蓄水能力,可支撑大规模开发需要。
开发区坚持以规划为先导,认真对接黄蓝两大规划,借鉴先进开发区发展经验,高起点实施规划编制,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了生态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为全区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开发区坚持把项目作为生命线,大力实施项目引进,现代物流、生态化工、装备制造、战略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逐步壮大。积极吸引大企业,中海油、中石化、韩国GS、大唐等央企及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一是现代物流产业迅速崛起。中海油106万方油库区项目正在进行罐基施工,16万平米堆场已投入使用。黄河三角洲最大的保税库区项目—万通100万方保税库区罐体全部安装完成,办公楼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建成投用后液体化工品年周转量可达1000万方,每年可为腹地石化企业缓税160亿元。山东省最大的储罐类海关监管罐区—宝港国际100万方海关监管罐区获得批复,正在进行罐体及配套设施建设。到今年底,开发区一次性仓储能力达到400万方;到2015年,达到1000万方,形成集仓储、运输、配送、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体系,将为建设保税港区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生态化工产业加快发展。借鉴上海金山石化区发展模式,充分引进大型跨国集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生态化、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三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起步良好。充分利用港口、海洋、化工资源优势,加快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积极引进远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化工装备类项目,迅速构筑以海洋装备为特色的制造产业体系。目前,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国内第二艘、总造价3.5亿元、排水量1.5万吨的海底管线铺设船在东营港建成;澳大利亚杰奥尼德修造船项目已完成名称预约,即将签订合同。万达海缆、冠能阀门、长志泵业等一批制造类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下一步,重点推进船舶及钻井平台修造产业发展,尽快启动建设东营港3万吨级船舶修造基地和6000吨级海洋平台维修制造海工基地;加快推进澳大利亚杰奥尼德船舶修造项目,确保尽快开工建设;积极引进与油田建设相配套的装备制造项目,争取有较大突破。
高效生态是黄河三角洲开发最大的特色,开发区从建设伊始,就始终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本着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发展负责的态度,树立了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放在战略的高度,下大气力、下大决心抓好生态建设,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在项目引进上,严把入口关、环评关、节能关,提升项目准入门槛,要求所有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必须符合开发区产业链条要求,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均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对在建项目强化监管,进行全过程管理,把好项目的验收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开发区产业链条要求和环保政策、技术等各项规定的项目一律不批,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的项目一律不批,项目建成后没有达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准试生产和投产。大力实施环保设施建设,起步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日排污量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现在已投入使用,完全满足了区内企业污水排放的处理。开工建设了省级环境监测中心,今年将投入使用。加强节能降耗,推动清洁生产,注重发挥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意识,推动海科瑞林化工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低压瓦斯气回收项目,年节能量达到1.8万吨标煤;投资3080万元的电机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正在实施,投用后年节电量近1000万度。2011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范围内,没有造成环境污染。
新城努力建设生态滨海城
遵循“立港—兴业—筑城”的发展路径,开发区突出“生态、滨海、蓝色、休闲”特色,依托港口和产业区的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的生态滨海城。根据新城规划,将按照“一带一核六区”的发展格局全力实施推进。“一带”即滨海观光休闲旅游带,“一核”即滨海新城国际商务核,“六区”即滨海新城国际商务区、港区综合配套服务区、高科技研发与科教区、国际滨海旅游服务区、生态水城居住区、仙河小镇宜居区。2020年,一个产业发达、功能完善、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开放型新城区将在这里跃然而起。
目前,开发区已先后投资33亿元推进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全区已累计建成通车道路66公里,铺设供水管线84公里,架设电力线路115公里。全省唯一的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投资16亿元的大明集中供热中心正在加快建设;投资8亿元,集商务办公、金融结算、商业和星级酒店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化、集约化城市综合体—万达金融大厦已开工建设;港区第一个商业住宅区—港城花园已对外发售;港区商业贸易城—金港商城即将建成;三星级海员俱乐部即将建设投用;消防特勤站、企业公寓、幼儿园、医院、市场等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全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发区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港区检查指导工作,这片热土又将大潮涌起。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新起点上,东营港人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正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继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波澜壮阔的开发史诗,以磅礴之势开创改革开放新的征程,在实施黄蓝战略、扩大对外开放中勇立潮头、争当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