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乡间的灵异传说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5-05-20 18:42:05 

我们在下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老一辈村民们的讲述真是五花八门,有些或许并不是我们想取得的资料,但是既然是传说,不妨记录下来,以供大家“奇文共赏”。

财神殿传说

弄堂岭横贯财神山,东首为北蝉乡,西接皋泄万寿寺界,是一条北蝉和皋泄的分水岭。界址西首岭下500米有一龙潭。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北蝉、皋泄、洞岙、白泉四乡民众在弄堂乌空里财神山下建了一座财神殿。时占地仅150平方米左右,殿屋两间,四周有围墙。殿中塑有财神泥像。这些村民为什么要在这个荒山野岭、四周无人的地方建财神堂?这里有一种说法:据传,《封神榜》中的云中子、善灯道人两神仙曾云游到弄堂岭点灯湾山顶,坐于山顶饮酒论道。一看,认为此山确实是个好地方,可供后人安居乐业。由于有了两位仙人点化,弄堂岭上的财神山便沾了灵气,成了仙山,而建立的财神殿由于恰逢其地,便也灵验异常。

民国三年(1914年),传说洞岙乡茨湾里有一乡民名叫孔小娘,以做行贩(贩鱼)为业,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就连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一日去钓山进鱼货,自毛竹山途经弄堂岭,发现山脚岭边的这座财神殿,忙进殿朝拜,默默地向菩萨祈祷:祈祷菩萨保佑,愿财神助我!我若今后果真发了大财,定重修殿宇,重添菩萨金像。

数年后,孔小娘果真发了财,得田地百亩,作坊、酒坊、南货店一应俱全,生意兴隆,又得庄书一部,人称“东乡首富”。

这一年岁末,天气格外的冷,孔小娘刚谢年后要吃年夜饭,突然天下起夹雪雨,此时只听有人在他墙门外高喊:“买颜色粉喽!”孔小娘的妻子觉得年三十夜这么晚了还有人做买卖,感到奇怪,她开门出去一看,只见一位须发全白的老翁挑着一个担子,如此大雨,老翁没穿雨具,身上却没半点水珠,如此泥泞小道,裤脚裆内却没溅半点泥巴,很觉奇怪。因天色已晚,老翁请求在她家宿一晚,但遭孔小娘拒绝。孔小娘认为古人有句老话,叫“六十不走亲,七十不留宿”。这么大年纪的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老翁当即拉下脸,破门指责:“难道你忘了财神殿下许下的承诺吗?”说毕转身隐没在夜色中。孔小娘过后才如梦初醒,悔不该自己发迹后忘记了在菩萨面前许下的承诺,而老人早已不知去向。自此以后便终日惶惶不安。

年关过后,他的独生儿子暴病,遂卒。自己又得了癔病,整天神志恍惚,花费巨资医治均无效。万般无奈之下,他妻子出资派人在神殿旁边重建殿屋一间,但为时已晚,几年后家道中落,潦倒疯癫,最后跌入护城河溺亡。

弄堂财神殿虽殿宇简陋,地处偏僻,却是全市唯一的一座财神殿,历史悠久,殿宇独特。近年间,境内生活日益殷实的老板、信徒居士、各界民众逢年过节,不管路途偏僻,时来此殿朝拜。

何家庵传说

在北蝉何家有一个兴善庵,由于位于何家,故人们称其为何家庵,久而久之,连其真庵名也忘了。此庵始建于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位于何家东面半山腰的深山密林中,从外面是看不到的。风景秀丽,树木苍翠,又有小溪流水,处处闻鸟啼,四季有山花,是一块修身养心的风水宝地。上世纪40年代曾成为中共地下组织的抗日秘密据点,是当时地下党接头联络和开会的地方,又因当时东海游击队的书记王博平住在何家,所以何家庵就成了东海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秘密策划重大举动的地方。

兴善庵原来的建筑是清代的建造形式,三间正殿,供奉着几尊大佛,两边有厢房住着尼姑,四边围墙,南面造着进山的墙门,北面有后墙门,石板铺出的道地,道地边种一棵石榴树,五月时开满红似火的石榴花。道地的一角立着一根约2米多、高雕刻着荷花形状的六角石柱。庵虽不大,但香火兴旺,每天有善男信女来庵诵经拜佛的从不间断,是一座很具古刹风味庵堂。庵堂的前面原来有一株千年古樟,七个人手拉手围起来还围不住这棵大樟树,传说中这棵古樟已成了神,这里方圆几里的群众,未生育的求树神送子女,也有出生的小孩继拜樟树为父,所以人们对这棵樟树都很敬畏,来庵的男女老少都要在这棵树边点上蜡烛,装上香,表示敬树神。上世纪50年代末该树被砍伐,用此树造了两艘80吨级的运输船。据说该樟树锯倒后,人们在树身洞中找到成筐竹筷,但谁也不知道这些竹筷是从哪里来的。

到了清末民初年间,庵中住着一老一少师徒两个尼姑,老尼姑六十多岁,很有道行,善“五通术”,能把别的地方东西变到庵里来,她能当着念经的人,变出热气腾腾的饭和兰花倭豆,每个念经人只能盛一小碗和几个兰花倭豆,多吃不能,一下子就没有了。她还能变成十七八岁穿三寸金莲的年轻姑娘。有一次,知道老尼姑会行五通术,有四五个后生在一起要求老尼姑变一次年轻姑娘,老尼姑与后生约定:变戏法可以,但要求看的人一定要离姑娘三步路以外,后生们答应了。

老尼姑点起香走进佛殿后堂,瞬间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小脚美貌姑娘,当时这几个后生不禁惊得目瞪口呆,早把和老尼姑约定的话忘得精光,纷纷冲上前去想拉住姑娘,那姑娘慌忙转身进入佛殿后堂,遗落了一只绣花鞋。几个青年后生也跟着进到了佛殿后堂,但却只看到老尼姑在打呵欠,似从瞌睡中刚醒来。真是眼睛一眨,癞婆鸡变鸭。那只姑娘遗落的鞋子当时被一位何姓的后生收藏。

后来何姓后生的子孙入赘于金塘,做起了一种叫“料筒螺杆”的行业,至今遂成巨富。

碾子间传说

碾子间是旧时乡间的公共设施,一般建在人居集中的村口,但这类建筑又与住户、主要的村道隔一段距离,以免影响村民的生活和交通,因此处地比较冷僻。

清末年间,现在的城东街道沈岭社区的沈公岭村口旧有石碾子一座,由于是公共设施,年久失修,比较破败。冬夜,村民从三官堂外划草子田回来,路过碾子间,时常听到从一片漆黑的碾子间内传出碾辊拉动的隆隆声。辊石与碾子的基石凭空相磨轧,磨出一阵刺耳的声音。显然不是有人在加工稻米。日子一久,几个村民相约捉怪。某夜又听得隆隆的空碾声后,一人把守窗口,一人把守大门,把手中的农具——钉耙在石门槛上顿得山响:“嬷把希匹!这回侬往哪里逃?”企图想结果了它。没想到那“五通”撞破窗棂纵身蹿出,将守候在窗口的村民撞得人仰马翻人事不省,自己一头窜入路边几丈深的溪涧不见了影踪。

事后,每逢雨雾蒙蒙的夜间,这些农人时常能见到一位绝色女子,着素衣,踽踽独行,从沈公岭下来,踯躅在碾子间墙外,似迷途之状。那些好色的光棍村民,待其辗转转入墙角之际,突然上前从她身后拥抱之。细腰丰臀,娇喘微微,以纤手不断攀挖男子双手婉拒。男子唯觉其双手冰冷似铁,直至那女子回过头来,却是赤发绿眼,口吐长舌,俨然一个厉鬼,将那村民着实吓唬得不轻。

现如今碾子间早已拆除,但这些传说仍在村中流传。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