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蜇养殖池塘的要求
(1)池塘环境
池塘底质以沙底、泥沙底为宜,池底平坦无障碍物。海蜇营浮游生活,游动方向主要向前方,要求水域环境宽阔,障碍物少。海蜇水质条件要求较高,摄食量大,生长迅速,代谢旺盛,伴随着生长分泌大量的黏液,需要及时换水来改善水质条件。因此,养殖池塘要求进排水方便,最好是依靠潮汐能自然换水的池塘。池塘的水深在1米以上,池塘的大小在10亩以上为宜。
(2)池塘的进排水
池塘的进排水自由,进水口有袖网、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初期围网的网目在40目-60目,养殖后期,随着海蜇的长大,进水网的网目可以增大到0.5厘米。池塘的排水口也设有围网,网目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换水量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引起溃烂、死亡。
水质条件要求,自然新鲜海水,水温在18℃以上,盐度15‰以上,溶解氧3毫克/升以上即可。
(3)池塘的围网
池塘的岸边有一定的坡度,海蜇的游动习性导致海蜇容易抢滩死亡,池塘的岸边有石头或其它杂物,海蜇游动碰上时容易受伤。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网顶端要高出水面30cm,围网应是无结节网片,网目的大小为0.5厘米即可。围网作用是防止海蜇因风浪、水流等条件突变而与池壁擦伤或被推至浅水处“搁浅”死亡。
由于海蜇苗对水质环境非常敏感,水质条件不适时可以引起苗种全部死亡,导致养殖失败,对含有难以检测的水质因子和无条件检测的养殖者,最好是先拿少量苗种试养几天,观察苗种能否正常生长,否则需要换水或调整水质。
2.海蜇养成管理
如果海蜇密度过大会造成水质败坏、发粘、缺氧、海蜇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可导致养殖失败。根据池塘面积大小、水深、水质、池塘的换水能力、苗种的质量及管理水平确定放苗密度。投放经过中间培育的伞径5厘米以上的海蜇苗,一般的池塘控制在30-60只/亩即可。如果混养其他对虾、贝类、鱼类,酌情降低海蜇投苗量。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放苗时先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海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5-10分钟)然后再放入池中。放苗的位置选在池塘中间,用船运过去,均匀、缓慢的放入池内,操作要仔细,避免苗种受伤损坏。
幼蜇投放后,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米以上,并保持池水的肥度,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由于海蜇食量很大,因此保持水中有大量的浮游动物存在是海蜇正常生长的关键。一般视水质变化情况,每月2-3次追加施入经发酵的鸡粪等有机肥料,施肥量掌握在50公斤/亩左右。水色以茶色为好。
随着海蜇的生长,其个体不断增大,特别是进入养殖中、后期(即一个月后),海蜇滤水量很大,对水质要求也日趋严格,此时,在进排水不及时、水质相对较差时,极易造成海蜇大量死亡。日换水量小潮时应保持在10%-20%,大潮时应达30%,增大换水量是保证提高产量和回捕率的技术关键之一。
要经常巡塘,注意观察水质、饵料生物状况及海蜇生长的情况等,并做好记录。视水质状况及时进行水质调节。视池内饵料生物情况及时肥水繁殖饵料。视海蜇生长情况及时捕大留小,在逐步降低饲养密度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4.收获
晴天海蜇上浮时,寻找规格适宜的海蜇用抄捞网捞取。注意捞取时应尽量将海蜇碰掉的海蜇口腕和棒状附器等残肢一并捞出,防止其在水中腐烂败坏水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