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养殖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东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发布时间:2013-07-03 10:38:50 

海蜇已成为我市养殖户追求海水池塘养殖利益最大化的首选养殖品种,除少部分养殖海参的池塘外,大部分都混养海蜇。广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年养出多茬海蜇,获取较高的产量和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也不乏养殖失败的例子,亩产量从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亩收入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根据我们了解的实际情况,针对养殖效果差的池塘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参考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养殖池塘问题。一是水太浅,池塘水质差;二是养殖多年的旧池塘,淤泥厚,坡比小,清塘不彻底,敌害生物多;三是养蛤或竹蛏等池塘,因当年没起捕,第二年继续养殖,未经过冻晒滩、清塘、消毒,直接进行养殖;四是池塘虽经过冻晒,但因池中有积水,造成冻晒滩不彻底;五是进排水条件差,有的虾池小潮无法换水。
2.放养问题。放苗时间、规格和密度不当或运苗、投苗技术欠佳,密度过大,造成苗种成活率低或放不住苗,影响回捕率及养殖茬数;有的池塘中老少三、四辈,存池量超过池塘的承载力,天然饵料严重缺乏,导致养殖失败;混养品种搭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缢蛏等滤食性贝类密度过高,到养殖中后期,水中的浮游植物很难繁殖起来,而青苔等大型丝状藻类泛滥,海蜇的食物匮乏,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导致养殖失败。
3.天然饵料不足。海蜇生长速度与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切相关,当池塘中的饵料特别是浮游动物饵料不足或严重缺乏时,就会影响海蜇生长甚至萎缩死亡。海蜇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小时~5小时后食物即被消化。海蜇食量很大,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计,个体日摄食量在其伞径20mm时为0.6万个;70mm时为10万个;110mm为26万个;230mm时为290多万个。其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碟状幼体,经2个月生长,可达1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
4.养殖管理技术跟不上。一是水质管理技术:养蜇先养水,水体肥度及理化因子要适应海蜇的生长需要,而不少养殖人员,只知道投饵、肥水,忽视水质质量;二是乱(滥)用药物:现在养殖户最怕的是水过肥,PH值过高或青苔等大型丝状藻类繁生,就经常施用漂泊粉、二氧化氯、杀藻剂、扑草净、灭扫力等药物,打破了水体生态平衡,杀死藻类的同时杀死了浮游动物,对养殖生物也会造成损害,而且在杀藻后又要肥水,施用微生物制剂,形成杀藻肥水再杀藻的恶性循环;三是代用料的投喂存在盲目性;四是病害预防存在误区。
二、提高池塘海蜇养殖效益的对策
1.彻底清塘、冻晒滩、消毒,保证池塘水深1.5米以上,最好选用生石灰作为清塘药物。
2.放苗前搞好肥水工作,增加水中浮游生物量,以保证放苗初期的饵料生物量。水肥度要合适,保持透明度40~50厘米。用鸡粪肥水一定要注意将鸡粪进行彻底发酵后使用。
3.放苗前对水温、盐度、浮游生物量、pH值等水质理化及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应注意育苗池或苗种暂养池的水温、盐度、PH值等,尽量将两者差距调整到最小,以免由于差距过大产生应激反应而影响海蜇苗的成活率。
4.选择健壮、无病害、规格较大且整齐的优良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前提条件。亩放养5厘米以上的大苗进40~60个,饵料生物较丰富的话,第一茬海蜇起捕前7~10天可以放养二茬苗,要避免多茬苗同池或海蜇存量过大,将浮游动物消耗殆尽,破坏原有的食物链结构,导致养殖失败。
5.做好苗种运输和放苗工作,提高苗种成活率。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时放苗。苗种运输时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影响运输成活率。苗运到池边后,不应该急着将苗放入池内,应该先将袋口解开,观察其活力情况,然后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分钟~20分钟)再放入池中,也可将盛苗袋口打开,向袋内灌些养殖池水,放置3~5分钟后放入养殖池。放苗时应该用小船将苗运到池塘中间,均匀地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要缓慢进行,以防伤苗。
6.搞好日常养殖管理。经常测定水温、盐度、透明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尤其要留意PH值、氨氮及透明度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根据水质状况适当换水、施肥,泼洒微生态制剂,高温季节,最好不用鸡粪追肥,即使施用也要用粪水,以防水质污染大量耗氧并产生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搞好饵料生物的培养,这里讲的饵料即包含混养滤食性贝类的主要食物浮游植物,也包括海蜇的主要饵料生物浮游动物,并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水的肥瘦适中(透明度35~55厘米),这是最关键的养殖技术,也是日常管理的根本所在。根据天然饵料生物的多少适量投喂杂鱼虾、豆粉、豆粕、花生粕等代用料,最好几种混合加工或轮换投喂,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品种造成营养不平衡;代用料一定要加工成粒径小于1毫米的细度,增加其在水中的悬浮时间,提高利用率,减少对水质、底质的污染,并根据池水中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多寡决定投料区域,如缺乏浮游植物则在贝类养殖区适当多投,如缺乏浮游动物则在贝类养殖区域少投。有目的科学使用微生物制剂及底质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底质,搞好病害预防。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