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溪妈祖宫内神秘字迹是梵文?

巩溪妈祖宫内神秘字迹是梵文?

来源:黄凌燕  贾国民   发布时间:2015-05-20 18:48:45 

村里世代相传,巩溪宫原址为隋唐梵宫;涵江区文管办称,石柱粗糙,无法鉴别是否梵文


千年巩溪宫


这些若有若无的文字难倒专家

莆田本土的妈祖宫内,竟然发现疑似刻有梵文的石柱。日前,涵江新县广宫村村民向记者反映,村里的宋朝妈祖宫——巩溪宫很有可能是利用隋唐梵宫遗址建材建成的。涵江文管办称,此前曾去考察过,但石柱粗糙,看不清究竟是否梵文。

难倒专家

巩溪宫董事会董事长胡春地向记者介绍,这座妈祖宫最有特色的就是前庭正殿保留着10对大直径且带有卷杀的棱形瓜楞柱。棱形瓜楞柱两头尖中间圆,俗称“橄榄柱”。记者看到,每根石柱都刻着六条瓜楞浮雕,石壁颜色偏黄。经测量,横截面周长1.5米,一位香客当场用双手环抱,但绕不到一周。柱础底面周长2.3米,片片莲花瓣朝下的浮雕造型古色古香。

“莆田市文物专家在查看后,认为柱子和柱础都是宋元时期特有的典型造型,梁架用材硕大,也是宋元时期的风貌。”胡春地指着石柱说,令人奇怪的是,石柱柱面隐约藏有梵文字迹,据乡老代代口传,巩溪人黄彻当年把妈祖宫迁来此地,破土动工时,发现地下有个“梵宫”遗址,还陆续挖掘出一些残缺不全的隋唐时期的佛像。出于对该址原主的歉意和尊重,后来黄彻另建一座塔形坟墓,将这些遗物收集安放在墓中。乡老们怀疑,当年建宫的工人就地取材,利用原来的“梵宫”石材打造石柱,所以现在柱面藏有梵文。据介绍,村民口中的“梵宫”一词多流传于唐朝以及更早的朝代,是佛教寺庙等场所的统称,现代已极少使用该词。

记者观察到,每根石柱暗黄的石壁表面上都有几处白色的痕迹,无法判断是否文字。胡春地说,前来观看的人一批又一批,其中不乏专家和学者,但都辨认不出。

涵江区文管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他们曾前往巩溪宫视察,也查看过石柱文字,由于石柱粗糙,虽经过仔细辨认,但始终看不清楚。“为了看清石壁上的文字,当时我们还爬上梯子研究。”这名负责人认为,石壁上的文字是梵文的可能性不大,更有可能是汉字。

妙躲浩劫

胡春地告诉记者,巩溪宫已有近千年历史。公元1129年左右,黄彻因不向权贵妥协而辞官,由福州乘船回兴化,途经白涌海峡时,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滚滚。黄彻十分害怕,他当即望空祷告,祈求妈祖显灵,保他脱险,并许诺,若能平安回兴化,就建一座妈祖宫供奉。黄彻回乡隐居后,为了还愿,次年就在自己府邸附近建了妈祖宫。宋绍兴年间,他另择福地,盖起更为壮观的妈祖宫,妈祖宫地处巩溪,因此就叫“巩溪宫”。

新县退休教师陈兆章爱好研究古建筑,他向记者介绍,巩溪宫很少遭到人为破坏,历代对大殿也均有过整修。祭台两边的木柱上挂着“乾隆御赐”的楹联。清咸丰四年,因前殿遭特大山洪冲击,也重修过一次。虽然历代有过修葺,但主殿及许多建材都保持着宋元风格,原本大殿脊头上均保留着“宋绍兴”年号,可惜在上世纪70年代维修中被刮掉涂油漆并画上龙,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据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特殊时期,村民们把巩溪宫正殿围成牛栏,前殿改成碾米厂,巧妙地躲过了浩劫。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