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海洋渔业需加速转型
目前正值我省春季海上捕捞作业期,不少渔民纷纷出海打渔。张铭贤 摄
“现在渔民出海打鱼的路越来越远了,渔获量越来越小了,能捕捞到的鱼类品种越来越少了。”唐山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饶长宏用三个“越来越”描述着他所看到的近海渔业。
多重困扰使近海渔业资源持续退化
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使昔日“出海去撒网、归来鱼满仓”的情景越来越少了,许多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不得不舍近求远,冒着风险到远海捕鱼。省海洋局局长王保民介绍说,各类海洋资源的利用率直线上升,导致沿海地区岸线资源和生物资源持续退化。
记者在唐山市采访中了解到,长期以来,渔民为了多捕鱼,喜欢用拖网、小眼渔网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大量捕捞,过度捕捞,一网打尽,“竭泽而渔”的结果便是鱼虾越来越少。同时,海洋污染也是近海渔业资源退化的一大原因。近海环境污染不仅使鱼类锐减,而且导致近海海域的生物,特别是贝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不能被人们所食用。2010年,我省对近岸海域的菲律宾蛤仔、紫贻贝、毛蚶等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有10个监测点在个别贝类体内发现石油烃、砷的残留量有超标现象,2个监测点的个别贝类体内滴滴涕残留量超标,3个监测点个别贝类体内的铅残留量超标。
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的现实已引起我省各相关部门的重视。变“吃海”为“养海”,近年来,为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我省也在积极进行探索。
增殖放流与休渔禁渔相结合
“为遏制过度捕捞造成的渔业资源退化,近年来秦皇岛市采取报废和赎买等方式,销减渔船1700多艘,减小捕捞强度,促进渔业资源恢复。”秦皇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栋向记者介绍说,该市还争取上级资金975万元,吸引社会资金605万元投入增殖放流。其中,昌黎县坚持推广“黄海1号”、“黄海2号”对虾品种,共实施五次对虾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对虾苗种6亿多尾,有效地补充了渔业资源。来自该市的一项跟踪调查显示,通过增殖放流这一措施,渔业的投入产出比达1:15以上。
记者近日从省水产局也了解到,今年除省级财政投资600万元和农业部正常年度增殖放流投资外,我省今年还新增加了渤海污染生态赔偿项目中的增殖放流项目投资,这对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吃海”变“养海”,由于渔业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为保护渤海渔业资源和渔民的长远利益,多年来,我省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调整作业结构。2011年,我省首次将刺网渔船纳入伏季休渔管理范围,为期三个月的休渔,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养护,部分资源衰退的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增殖放流品种特别是中国对虾资源得到明显恢复。
海洋牧场给鱼儿建个“家”
李柏林在秦皇岛市的海水养殖户中,可以说是个“另类”。
“第一舱,放!第二舱,放!第三舱,放!”
瞬间,三舱石头沉落海底,激起来的浪花拍打着船帮。“这三舱石头,重达250吨,随着石头一起沉入海底的是两万五千多元钱。”秦皇岛市海洋牧场增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柏林向记者介绍说,“到2011年底,我们公司已经投入了2.2亿元,累计投礁三年了。”
在这片位于秦皇岛的1.4万亩海域,李柏林花巨资“石沉大海”为的是什么?
“我们这片海域海底平坦,都是泥沙泥底,养殖海参只能往海里人工投礁石。”李柏林向记者介绍说,“投下的礁石,两个石头搭在一起中间肯定有缝隙,有缝儿海参就可以在其间生长,这就相当于在海底给海参建了一个家。石头堆越高,意味着养殖的海参生存空间就越大,海参产量就高。而且,不仅是海参,投放在海底的礁石还成了小鱼小虾栖息以及躲避天敌的庇护所。我们在收获海参的同时,还能收获其它的海产品。公司现在已经累计投放各类人工鱼礁124万立方米,投放参苗40.5万斤,成为全国人工鱼礁增养殖海参规模最大的公司和全国海洋牧场示范区。经过我们潜水员的跟踪观察,现在投礁石附着大量海参苗,海参已开始大量繁殖。” 投放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可以说是海洋渔业领域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海洋牧场一方面提高了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同时,又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
据了解,目前在秦皇岛市,像李柏林这样的海洋牧场面积已达到5.8万亩。通过组织相关专家调查显示:海洋牧场内,海洋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宜渔种类及渔获量均增加1倍以上;海洋牧场内海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合理控制近海养殖密度
近海无鱼可捕,也迫使一部分渔民走上了海水养殖之路,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打鱼”变“养鱼”,成了我省沿海地区渔民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昌黎的自然条件和海洋环境非常适宜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我县海水养殖主导项目是海洋扇贝的筏式养殖,沿海乡镇66个行政村1000多户群众多年从事海上扇贝养殖,海上养殖面积40余万亩。养殖面积全国最大,占全国的11%左右,产量占16.9%,占全省养殖面积的67%,产量占62%。此外,文蛤、杂色蛤、魁蚶、扇贝、海参等浅海底播养殖面积达13万亩。全县工厂化养殖水体已发展到45万立方米,其中用于养殖牙鲆、大菱鲆等成鱼的水体达25万立方米,产量1500吨,产值7500万元。”昌黎县副县长林国明向记者介绍说,
然而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也发现,高密度的近海养殖又成了海水富营养化的一大源头,同时养殖污染物沉降造成的沉积物组分改变,导致底栖生物分布种类减少,密度下降。
高栋向记者介绍说:“目前,秦皇岛市近岸海水养殖面积约为54万亩,主要分布在昌黎县、抚宁县和海港区。近年来,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我市对海洋渔业特别是近海养殖业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停止审批新的近海养殖。”
此外,昌黎县还在探索紫菜、龙须菜等海藻类与贝类的综合套养技术。“藻类可以吸收贝类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同时又是贝类很好的饵食。目前我县已从山东引进300多公斤龙须菜良种进行筏式单独试养。如果紫菜和龙须菜试养成功,将广泛应用于我县的扇贝养殖区进行套养,藻类在贝类养殖系统中具有生物修复作用,将大大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减少赤潮的发生,让海水养殖更加生态、更加高效。”林国明对藻类与贝类套养技术充满了期待。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