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鲑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
日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布“农渔技防‘2011’21号”通知,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产技术推广站,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鲑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工作。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是农业部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对鲑鳟鱼养殖危害较大。春季、秋季是该病易发季节,各地应引起足够重视,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及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监测,做好IHN防控知识宣传,提高防范意识,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疫病传播和流行,保障鲑鳟鱼养殖业的安全。
搞好疫病防控知识宣传
IHN是病毒病,目前没有治疗方法,各地要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做好IHN防控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切实提高防范意识,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控制该病的发生。
加强IHN防控
IHN的来源和传播路径清楚,只要严格把关,认真做好防范,消灭病源,切断传播渠道,可有效防止该疫病传播。
把好苗种产地检疫关。目前,农业部已经启动了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疫控机构要主动配合渔业主管部门,做好苗种产地检疫的检测、诊断、消毒、监督检查等技术服务工作,防止苗种携带病原。同时,要提醒广大鲑鳟鱼养殖户,引进苗种时,必须索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跨省引进苗种时,应在苗种抵达24小时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积极做好防控工作。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疫控机构要指导养殖户做好IHN防控工作,防范于未然。要加强水源管理,警惕水源带毒,确保合理养殖密度,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质良好,维护养殖生态环境平衡与稳定;同时,要投喂不携带病原的高效环保饲料,提高虹鳟鱼自身免疫力;鱼苗繁育场要坚持对鱼卵进行消毒,杀灭附着在卵子表面的病毒,阻断垂直传播的途径;苗种孵化、培育、运输期间,应确保水源、设施、工具无病毒污染,切断病毒水平传播途径;疫病暴发期间,应采取隔离、消毒、限制移动等措施,对进排水、人员、生产工具、运输工具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封闭进排水进行内循环,不向场外排放污水,也不与外界污染物接触,防止疫病传播、扩散。
实施IHN监测
IHN是2011年国家重点监测水生动物疫病之一,部分省市已承担了国家监测任务,并制订了监测计划。没有承担国家监测任务的重点鲑鳟鱼养殖区域,也应加强监测工作,逐步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各地要认真做好监测布点工作,重点监测鲑科鱼类原良种场、苗种场、各类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养殖基地等。
各级水生动物疫控机构、诊疗机构、养殖户、运输户,以及相关技术人员、乡村兽医等,发现有疑似IHN症状时,应立即依法报告。
发现IHN疫情时,各级水生动物疫控机构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报告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进行认定,疫病一经确认,疫控机构应配合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按照《动物防疫法》及相关规定要求,及时限制疫区活鱼及其产品的移动,并采取隔离、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控制、处置措施,并对出入疫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