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点亮生活 科学捍卫绿色
王玉庆 河北肃宁人,1945年11月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93年获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自1978年起在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工作,先后任处长、司长、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曾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和中国鸟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等。组织并参与了国家环境保护“七五”计划、“八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编写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一些重要的国家报告,组织起草了一些重要的环境法规,主编了《环境经济学》。先后在瑞典皇家科学院《AMBIO》、《中国环境科学》等杂志报刊发表过多篇文章。长期从事环境法规、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中国绿色画报社长桂振华博士专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7年前,桂振华与王玉庆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华举办的首届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生产国际论坛上相识。此后,虽曾有会面,却因各自忙碌而不得深谈,时至今日才得以专访。
桂振华向王玉庆赠送创刊已有八年之久的《中国绿色画报》,并介绍画报的发展和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的开展情况。王玉庆对此非常感兴趣,并表示一直特别关注《中国绿色画报》的发展。采访中王玉庆表现了对绿色环保工作的热心与支持,不仅让我们认识到环境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也感受到这位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三十余年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对人类环境问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被采访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
采访人:《中国绿色画报》常务社长桂振华
中国绿色画报:王理事长,您好!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很多读者想了解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玉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是1978年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也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环保科技社团组织。现在全国会员已发展到42300余名,主要是由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以及法学和其他各类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环境管理工作者(统称环境科技工作者)志愿结合组成。除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之外,还下设7个工作委员会、28个分会及专业委员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工作上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历届主要领导如李超白、曲格平、解振华等都先后担任过理事会理事长。目前毛如柏、邓楠、解振华、曲格平先生则担任名誉理事长。
中国绿色画报:除了国家环保主管部门的领导,学会还云集了不少环境科学的专家吧?
王玉庆:的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也是我国环境学科最高学术团体。我国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如两院院士马大猷、马世骏、刘东生、刘鸿亮、唐孝炎、钱易等先后在理事会任职。第六届理事会还特别聘请了包括刘东生、孙鸿烈、沈国舫、陈述彭等34位两院院士和几十名资深专家学者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顾问。所以,这支队伍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基本代表了我国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
中国绿色画报:在过去三十余年中,学会在人才培养,国内外学术交流,环境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国家环保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新时期哪些职能应作为重点呢?
王玉庆:2006年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开始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要战略目标的新时期,我国环保工作开始进入以“三个转变”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新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学会还要继续发挥“三主一家”的职能作用,就是环保科技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对外民间学术交流主要代表和环保科技工作者之家这几大主要职能,推动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并且要站在时代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引领社会进步。
中国绿色画报:我们知道中国环境科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5月刚刚落幕,6月份又举办了第五届绿色财富论坛,学会近期还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呢?
王玉庆:有几个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介绍一下,去年十一月学会和中国环科院、武汉市人民政府以及国际湖泊委员会在武汉市召开了“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这应该是继八十年代之后第二次在中国举行此会议,收到论文1400多篇,中外专家1500余人到会,其中外宾300多人。李克强副总理向大会发来贺信,两位国家领导人、10多位部长、省长和30多位国内外水环境界知名科学家出席大会。我国环保部、水利部的两位部长和13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作了主旨报告。大会最后发表的《武汉宣言》使中国提出的“让湖泊休养生息”的理念得到世界的认可。
今年五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咨询会”。会议分两部分,一部分以“十二五”环保规划提供咨询建议为主,一部分以围绕绿色经济、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低碳技术三大领域进行学术交流为主,为环保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企业家搭建起全方位交流平台,也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会议还首次邀请了海外华人环保科学家50多人参会,促进海内外的环保科技交流。
此外,今年五月,学会再次荣获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环保科普工作也是学会一大工作重点。去年学会开展了有全国15所高校数万名大学生参加的“千乡万村环保科普活动”,今年在原有10个省市实施基础上又有北京、天津、河南、吉林、广东、香港等地30多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加入进来。
中国绿色画报:联合高校搞科普很有意义,学生们主要做些什么呢?
王玉庆:学会为他们准备好6种宣传挂图9600多套、宣传册92000多册。大学生们将利用暑假走进800多个村庄,通过这些宣传品的发放、讲解和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开展农村环保科普活动。要借助宣传给予人们科学正确的引导,提高人们环境科学的素养,不只是强调环保的重要性,还要告诉他们怎么做。像人们对垃圾焚烧处理的负面认知,其实垃圾焚烧是现有水平下处理垃圾最好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土地紧张的大城市,只要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还有像电池回收,其实普通电池最好不要集中回收,因为目前市场上的普通电池已经执行的是国家的低汞或无汞标准,不会对人体或环境带来较大危害,集中起来反而成了麻烦,不利于处理。随着低碳减排的实行,以后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和利用核电,这就要消除很多人对核电可能产生放射性的恐惧心理。在能源和环境保护认知上社会上还有不少误区。学会的科普工作有很大提升空间,要树立一些科普活动品牌,扩大影响力。
中国绿色画报: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三月的两会期间提出了节能环保技术的鉴定和评估机制,具体意见是什么?
王玉庆:当时主要想解决的是关于环境科技成果的评价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科协六十周年大会上就讲到,科学技术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再一个方面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现在各方面都很重视科技创新,国家也增加经费支持环保科研专项,但这些科研成果的鉴定一直存在问题,这个环节处理不好,咱们的投入产出就不成正比。过去交由主管部门或委托有关单位开展成果鉴定,评价方法不规范、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公信度不高,导致科研成果不是经不起实践检验就是难以在社会上推广,使国家科技投入大打折扣,也造成环保技术和产品市场鱼龙混杂。
美国、加拿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推行的环境技术验证(ETV)制度,是对具有商业化潜力的创新环境技术进行第三方科学、公正的测试和评价,其核心是向技术的潜在购买者、技术开发者、咨询机构等提供科学可靠的新技术性能数据和技术特征。
美国、加拿大和欧盟于2008年成立了环境技术验证国际工作组,致力于制定、推广国际化的ETV制度和评价标准,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东盟已经参加了该组织的活动。面对ETV制度日益国际化的紧迫形势,我国也亟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技术评价体系与制度,积极应对国际环境技术市场竞争,提高我国环境技术可信度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技术创新,提升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绿色画报:我国建立ETV制度还有哪些工作要做,有什么国际经验可以交流借鉴呢?
王玉庆:我国要建立ETV制度,可以借鉴国外管理方式,由主管部门将ETV制度纳入环境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当中,对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要明确通过ETV进行科技成果验证,其结果作为项目验收和科技成果登记、评奖的重要依据。
其次,在经费上为了保证ETV验证的客观、公正,应有政府出钱来实施。在美国,ETV制度建立初期,完全由财政资金支持,制度完善后,近年来逐步由受益者负担部分验证费。
再次,我国应尽早加入国际环境技术验证评价工作组,积极参与到ETV制度国际化和标准化工作当中,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避免今后可能面临的国际技术贸易壁垒。
中国绿色画报:您组织撰写过《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在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您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今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您认为中国目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还有哪些不足?今后的发展重点在哪里?
王玉庆: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其主题是“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生命。”生物多样性提供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类资源,是为人类提供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基本保证。但人类的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了提高产量,只选少数几种品种繁殖,造成大量遗传资源丧失,无形当中就破坏生物多样性。现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措施,但目前很多保护区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资金不足,保护区成为旅游胜地,名存实亡。中央财政拿出点钱作为保护区的管理和运行费用,对自然保护区来讲能解决大问题。特别对国家级保护区更应如此。花最少的投资,保护好占国土面积10%的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效益比是很高的。还有就是要加快立法步伐,一部相关的立法研究十年了,至今未出台。再有就是“十二五”应制定全国的自然保护区中长期规划,以指导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中国绿色画报:您认为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如何达到和谐呢?
王玉庆:现代环境问题除了工业化带来的各类污染外,与人口大量增加和城市化有很大关系。概况起来说,我觉得人口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点:第一,这是一个大系统中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人类的生存、发展活动肯定要改变自然,不可能再回到地球的原始状态,人类的发展已成为地球演化的一部分;第三,人对自然的影响是肯定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影响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使自然的演化方向适合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转变能源利用的方向,从依赖于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转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将来人类掌握核聚变能,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过去我们提到“以钢代木”、“以塑代木”以保护森林,实际上用木材盖房子和装修对人是最健康的,只要控制好采伐的节奏,养护好森林,利用可更新的森林资源其实是很环保的方式。开发利用可更新的资源不能超过其更新的速度,排放污染物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不生产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都是把握好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力度和节奏的基本要求。第四,就是要对人类自身发展进行控制,包括人口控制和过分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中国绿色画报:您参与并组织了国家环境保护“七五”计划、“八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您认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环境政策应作何调整?
王玉庆:我想分两方面来谈,一方面“十一五”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坚持,我们讲创新但不能一天一个主意。一些好的制度和措施要继续坚持,如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十一五”前四年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都在成倍增加,这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至关重要。还有就是加强环保队伍的能力建设,加强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这三大体系建设。这些都是“十一五”比较有效的措施,“十二五”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另外还应采取一些新的举措:比如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过去只有两项SO2和COD,现在建议空气增加氮氧化物,水增加氨氮,让控制指标更为全面,控制力度会更大一些;第二是加大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一些突出环境问题的查处,比如过去重视不够的重金属污染像汞、铅等,包括一些突发环境事故的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置;第三要加大农业污染源的防治,这次刚完成的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排放的污染物在水污染物中占40%,只解决生活和工业污染,不解决农业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河流湖泊水质照样难以改善;第四就是加大区域流域污染的联防联控。
此外,对于“十二五”环保工作有一些个人建议,第一是组建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加大对环保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第二,组建人、财、物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国家环境监测网,通过科学布点,统一监测规范,使国家真正做到对环境问题耳聪目明,以便更好地对地方政府的环保工作作出科学判断,逐步改善环境质量;第三就是要加强环保科普宣传,提高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科学素养。这是环保政策能否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
中国绿色画报:作为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基本情况吗?
王玉庆:这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历时三年,以2007年12月31日为时点,动员了57.5万普查人员,对全国工业、农业、生活源和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做了全面调查,共调查了592.6万家污染源。主要成果是建立了全国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查清了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首次基本摸清了农业污染的情况,首次获得一些特殊污染物的污染源情况;进一步了解了工业污染源的结构特征,包括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流域分区域了解了污染物的排放状况。这为“十二五”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还有就是锻炼了环保队伍,强化了工作力度。
中国绿色画报:最后,请您谈谈对《中国绿色画报》和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的寄语和期待吧。
王玉庆:作为环保领域宣传媒体,你们的使命是宣传绿色环保,更重要的是从科学的角度传达给公众正确的环保理念。办论坛能促进更多的专家学者交流,对推动环保科技的创新和普及很有帮助,要争取办的有特色,能给国家绿色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建议。希望杂志和论坛都能切实有效地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政策法规,交流环保科技成果,为绿色发展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