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4名院士建议修防洪堤保护北川地震遗址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9:07:31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由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举办的“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第七次年会昨日在蓉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中科院张楚汉、陈祖煜、邱大洪、林皋4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保护地震遗址,发展地方经济》课题的院士咨询建议,日前已获得国务院领导批复。院士建议,修建北川地震遗址防洪堤、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洞、选址修建漩坪新坝,并将堰塞湖上游的禹里乡迁往高处。

“北川地震遗址抵御洪水的能力堪忧。”作为《保护地震遗址,发展地方经济》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光谦告诉记者,中科院4位院士建议,为北川县城地震遗址修建2~3米高的防洪堤,在唐家山堰塞湖一侧开挖泄洪洞。此外,为了利用唐家山堰塞湖资源,课题组建议重新规划漩坪新坝用以发电,并将唐家山堰塞湖上游的禹里乡迁到更高处。王光谦告诉记者,这些院士的建议已于日前获得国务院领导批复。

▲相关新闻 国家评估5·12地震灾损

本报讯(记者 刘祎 李奕 刘晋川)2009中国·成都国际灾害风险大会昨日在蓉举行。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将在大会上总结中国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的成功经验。据透露,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进一步整理5·12地震的灾害损失评估,并将其作为今后我国巨灾评估的指标体系。

5·12汶川地震后,我们动用了13个国家的23颗卫星,搜集了1300多组数据,对重点区域的救灾工作进行支持。”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减灾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范一大介绍,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整理此次地震的灾害损失评估,并将之作为我国未来巨灾评估的国家标准体系。“这套体系将有13类表、229项指标,涵盖建筑物损失、基础设施损失等多个方面。制定出来后有望下发给各个职能部门。在发生巨灾后,由各个部门依据指标体系,规范、高效地对损失进行评估,并为之后的重建、补偿奠定基础。”范一大说。

省地震局局长吴耀强说,工程防御对减轻地震灾害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距离震中90公里的成都建筑基本没有受到损坏。“5·12地震后的情况表明,成都的高层建筑在国内率先通过了特大地震的考验,也说明中国工程设防要求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