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产三宝渐成当家菜 附加值高产量大

来源:青岛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07-03 10:23:07 

昨天,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我市养殖海产品总量80多万吨,人均达到100公斤,养殖海鲜成为“当家菜篮子”之一。随着近海资源的减少,我市水产养殖开始向深海发展,抗风浪网箱将海鱼养殖场搬到深海,“海洋牧场”则为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提供了一个生态乐园,未来四年我市将建3处公益海洋牧场。虽然贝类占水产总量四分之三,但海参、鲍鱼、三文鱼等高附加值水产超过总产值60%。 海鱼
打破“老三样”养名贵鱼种
“青岛的鱼类养殖以前是以鲈鱼、黑头鱼和小黄鱼为主,但近年越来越重视高附加值鱼类的养殖。 ”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处长张永举告诉记者,去年,崂山、胶南等地养殖户投资建设了具有恒温自控、循环水系统的高科技陆基工厂化设施,用来养殖石斑鱼、三文鱼、鲆鲽鱼、半滑舌鳎等名贵品种。而在平度、莱西等地则主要是池塘,以养殖鲤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淡水鱼为主。
鱼类的另一种养殖方式就是网箱养殖,但传统的网箱养殖已经向深海进军,在崂山湾、沙子口湾、唐岛湾、灵山湾等地均有深海抗风浪网箱,主要养殖鲈鱼、黑头鱼和小黄鱼。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今年我市计划新发展10套循环水设备、30个深水抗风浪网箱。专门从事深海抗风浪网箱生产的青岛斯可利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勇介绍,传统的木排式网箱产卵、粪便不易排出,很容易滋生病菌,而深海抗风浪网箱则解决了这些弊端,由于深海水流通畅,养殖鱼不易生病。“深海抗风浪网箱适用于海深20-40米处,可以抗11级大风,周长在40-50米的网箱产量可达15吨。”
贝类
60万吨四大贝类上餐桌
青岛蛤蜊扇贝向来闻名,全市去年水产养殖总产量为80万吨,其中贝类产量高达60万吨,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养殖种类主要包括扇贝、牡蛎、海红、菲律宾蛤仔等。 “贝类的养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滩涂底播养殖,另一种是海上筏式养殖,前者规模养殖较大,贝类成熟后品质、肉质好。 ”张永举指着地图告诉记者,滩涂底播养殖集中在胶州湾,主要养殖菲律宾蛤仔、杂色蛤、牡蛎、缢蛏等。海上筏式养殖种类主要以扇贝、牡蛎、海红为主,分布在鳌山湾西岸、灵山湾、琅琊台湾、崂山前海等地。
近几年青岛扇贝养殖主要以中科红海湾扇贝和崂山红栉孔扇贝为主,还引进了一种外观美丽的南美紫扇贝:“紫扇贝,顾名思义贝壳是紫色的,这种扇贝个体大、产量高,经过青岛农业大学专家研究,现已成功繁育出适合中国北方海域生长的苗种,并在全市推广。 ”
海珍品
海参鲍鱼回捕率仅六成
“不同养殖方式生产的鲍鱼回捕相差数倍,价格也相差不少。 ”据了解,鲍鱼、海参的养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围堰池塘养殖,主要分布在即墨、胶南等地。以鲍鱼养殖为例,每年四五月份养殖户将4-5厘米的苗放进池塘,到了冬天长到7-8厘米时收上来;另一种养殖方式是海区底播养殖:“将鲍鱼苗‘种’在大石块上,扔进大海里,通过这种养殖方式,鲍鱼的生长期比较长,可达三到四年,鲍鱼肉品质也不错。 ”主要集中在大公岛、龙盘、石岭子礁等地,但由于鲍鱼、海参敌害较多,一部分苗可能会被海星、螃蟹吃掉,再加上病死的,养殖海参、鲍鱼回捕率低是普遍现象,一般在60%左右,价格也较围堰养殖的海参、鲍鱼高出30%-50%。目前,鲍鱼、海参还可以采用沉箱养殖和筏式吊笼养殖方式,规模较大,回捕率能达到90%,而且相对可控。
此外,我市虾类养殖去年的总产量为1万多吨,岛城南美白对虾的亩产量能达3000斤,在沙子口就有15亩工厂化养殖基地。由黄海水产研究所经过八年的选育,培育出的“黄海一号”,现已大力推广至即墨、胶南等地,进行大规模池塘养殖。而我市的螃蟹养殖品种主要是梭子蟹,集中在即墨丰城、胶南泊里等地。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