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从民俗走向文化舞台

来源:王盛波   发布时间:2015-05-20 19:18:53 

福建湄州的妈祖广为人知,但“国有国史,方有方志”,在中国北方海域,也有一个万众膜拜以求平安的海神。他虽然不及南方的妈祖声名远播,却同妈祖一样德高望重,他是我国北方沿海特别是长海地区渔民的“守护神”,被人们称作“马老祖”。这次长海之行,在领略了海灯节的民俗之后,我们又专程来到长山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广鹿岛的老铁山,体会海岛群众敬仰膜拜的马祖文化。与海神娘娘神像前的热闹劲不同的是,前来祭拜的人们并不多。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马祖庙只在每年农历六月十六,也就是马老祖的生日之时,才会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妈祖”和“马祖”并非一个人

马祖,也叫马老祖,马痴子。相传是长海县广鹿岛人(一说蓬莱人)。其父被渔霸逼死,他同兄嫂逃往山东蓬莱落户。后来,马痴子告别兄嫂,回到广鹿岛,遇上了“八仙”之一的汉钟离,经其点化成仙,经常救助海上遇难的渔民。岛上人为了纪念他,将“马痴子”尊称为“马祖”。后来,马祖将自己的住处搬到了岛上老铁山的望海岭,保佑黄、渤两海过往船只,最终成为北方渔民最为崇敬的“守护神”之一……

明朝万历年间,为了纪念逝去的马老祖,广鹿岛人在他的居处原址上修建了马祖庙。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六,辽东半岛的渔民们便纷至沓来,以庙会的形式祭奠他,祈求鱼肥粮丰、平平安安。人们把祝福写在红布上系于马祖庙附近的古树,在庙前点燃一挂挂鞭炮和焰火,排好长队,等待进庙拜见仙人的神圣一刻。庙外喧嚣嘈杂,庙内却庄重肃穆。进香的人们虔诚地跪拜,口中念念有词。他们坚信,唯有心无旁骛才能感动神仙。

相较于南方的妈祖文化,祭祀马祖带有随意性的色彩。庙会中,许多人把鞭炮随便往火堆里一扔,任由炸起漫天的纸灰;岛上的居民就在附近任意摆摊叫卖,甚至赤膊上阵……

然而,不管是“妈祖”还是“马祖”,他们都是当地群众崇拜的救苦救难的海神,体现的是乐善好施的儒家文化精神。从这个层面上说,“妈祖”和“马祖”实属一家。

马祖庙会大力拉动海岛旅游

据考古研究者推测,7000多年前,广鹿岛就有人类生活过。坐落于该岛的小珠山贝丘遗址就是大连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把大连地区有人类的文化历史由4000多年提前到了7000多年,其文化层叠压得比较清晰,遗物丰富,是其他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参照物。1978年,小珠山遗址第一次被我国考古研究者小范围挖掘,大连市人类史前活动的迹象开始局部呈现在世人面前。经过多次发掘,目前已发现8座房址、9座灰坑、9座野外灶址和数十个残存的柱洞。另外,出土了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角制品、贝制品等各类遗物数百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岛内及辽东半岛史前人类社会生活的认识。在小珠山遗址陈列馆,两位夫妻档的考古学家这样评价:“小珠山贝丘遗址,处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的重要时间节点。这里发掘的植物种子,对于目前在东亚稻作农业传播路线与荞麦的起源两个问题,或将产生突破性认识。”听罢,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看来,大海有多么深邃,海岛的历史就有多么久远。

从原始文化起源至今,几千年的时光悠悠流淌,海那边的大陆文明悄无声息地冲击着海岛文明,在这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人们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却也不抗拒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正是这种多元化给了海岛无数种可能,也更增添了它的神秘。依靠岛上悠久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海洋物产、秀美的山水风光、纯朴的社风民俗,广鹿乡从2001年开始举办马祖旅游文化节,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大力发展海岛旅游业,并初见成效。如今,这个我国北方最大的祭海活动,被海岛人赋予了新的现代经济内涵。去年上岛游客已经达到23万人次,相当于全岛人口的二十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万元。许多渔家人弃船上岸,单靠经营家庭旅游一项,3个月里就可收入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尤其马祖庙会前后,正逢海岛旅游旺季,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尽情体验这里的历史、文化、风景和民俗。广鹿岛也在一年一度这个最喜庆的日子里,展示出她最迷人的姿态。

莲台山观海寺祭海大典

从2010年开始,到了农历的六月十三,也就是传说中的海龙王菩萨圣诞这天,瓦房店市的莲台山观海寺都要举行隆重文化庙会暨祭海大典。到去年,文化庙会已是第三届,祭海大典已是第七届了。庙会和祭海大典期间,寺里住持要亲自主法,带领两序大众如法持诵《供养龙王宝瓶的功德利益和供养仪轨》,将100余个供养龙王的宝瓶送到大海深处,法会庄严而隆重。同时,还要举办佛教艺术展览、书画展、舞狮子、捏面人、吹糖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和文化活动,每年都吸引着辽南甚至吉林、黑龙江省的万余名居士信众参加。

董坨子渔民祭海

旅顺有个小渔村,叫董坨子,村里住了几百号人家。每年的六月十三这一天,当地渔民们纷纷来到山坡上的龙王庙前,各家各户把收拾干净的“全猪”“全羊”披红挂绿摆在铺着红布的供桌上,再摆放些馒头、水果、黄酒、饮料等,向大海祭拜。在鞭炮声、唢呐鼓乐声中祭拜仪式热闹不失庄重,也多了几分神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单纯的祭神变成了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一些渔民除了摆放祭品、敲锣鸣鼓,还以放生海珍品幼苗等形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关爱和崇尚之情。

对祭海热的冷思考

民俗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无形的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包含着无限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

随着渔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古老的祭海活动也在不断升温,并被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变成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除祈求平安、丰收外,有的祭海民俗活动还增添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等宏大主题。比如,几年前,我市的一个渔人节上,40艘彩旗招展的渔船驶向预定海域,10万尾牙鲆鱼、2000万只魁蚶苗种投入海中,传统放生仪式与发展海水养殖紧密结合,珍爱大海、保护资源成为节庆活动亮点。

然而,亦应看到,传统文化中一些旧思想、旧观念,也时不时地在祭海民俗活动中显露出来,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祭祀时将大量祭品抛进水域,会污染环境;某地祭海仪式上,发生众多游客争抢祭品、却不以为耻。拿放海灯来说,渔民们大多对环保重视得不够,期望自家的海灯漂流得越远越好,并忌讳再把灯拣回来。殊不知,尤其是安装了干电池的海灯,一旦进到海水里,会对海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个别人还往海里放陆龟,购成了生物入侵的危险。祭品的档次越来越高,制作的海灯也越来越大,由于其本身的不可收回习俗,不能重复使用,造成的浪费也越来越大。

祭海属于以节日为载体,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深层底蕴的节庆文化。应该通过移风易俗,彻底荡涤陈规陋习,让民俗性节庆因有文化的照射而更趋文明,旅游性节庆因有文化的内容而格调升华。要继承民俗文化、撷取积极元素、剔除腐朽糟粕、融入时代特征,科学引导、合理组织、规范运作,使祭海节庆更加民俗化、大众化、艺术化,成为海洋文化园中一朵香艳奇葩,成为人们崇敬海洋、欢兆丰收、祈福平安自觉行为,发展当地经济、科学、旅游综合性节日。

同时,祭海活动的资金来源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立项、公开招标、公司承办、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树立成本与利润、投入与产出的理念,吸引大企业、媒体的参与,通过冠名权购买、企业广告宣传投入、政府资助、文化基金会赞助等多种方式,形成“以节养节”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